凌霄平臺的發射,一連進行了八天。
每一天,都是四星連珠的壯觀景象。
琉球人漸漸習慣了這種狀況,甚至如果哪天白天沒發射,晚上會有人在天臺等著,帶著啤酒和小吃,等待一場特殊的煙火。
而海面上,則也有著許多大型船只,不斷在指定位置,用改造過的空蕩蕩甲板,迎接從天而降的火箭回收部件。
這些部件,會根據種類和狀況,一部分直接運回嘉手基地檢修后再次投入使用,一部分運回萬戶基地進行更精密的維修。
這也得得益于現在“可控水面區域”面積極大才能做到。
而嘉手基地也沒有辜負所有人的期望,四個智能半掩埋式發射井,圓滿完成了所有工作,唯二兩個疏漏也不在發射本身,一個是有一個火箭部件在海運過程中,因固定出現問題和海浪,出現了損壞。
另一個是回收過程中船只位置沒算對,一節二級火箭落入了海水中,結果就是小修變大修,甚至直接報廢。
還好買了保險
這八天緊張、忙碌、充實的過分。
但通過這次滿負荷運轉,整個太一天工都測出了自己的新“上限”,哪些環節有待加強,哪些位置可以優化.都有了清晰的脈絡,為之后的計劃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發射日第八天。
隨著最后四枚火箭升天,凌霄平臺一期計劃終于進入了尾聲。
此時凌霄平臺已經不再是第一天那種“釘刺指環”般的模樣,而是徹底有了六邊形桶狀結構,邊長13米,直徑(高)22.49米,長度90米。
由于“榫卯”結構的特殊性,它相當于一截一截組裝起來的,每一截都有著六爻隱身發生器,并且都有六根探出來的天線。
所以遠遠看著,就像是一條.帶刺脊椎骨。
好吧,原本六爻材料誕生前,對“凌霄”的設想是采用四象隱身模式。
當時的效果圖那叫一個帥,銀白色“凌霄”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寶劍,甚至有人提議直接改名叫“太阿”。
但四象隱身有個問題,那就是和“太陽能”互斥,另外對于結構如此復雜的大型部件,隱身效率也不算完美。
六爻的出現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更省電,更小巧,更廉價,還不干擾太陽能發電,整個設計都簡化了許多。
唯一獻祭掉的,就是顏值了。
從銀白寶劍,直接被干成了“帶刺脊椎骨”。
這一點.算是“太一天工”上上下下的一個遺憾.
但怎么辦呢?航天領域實用性大過天,更何況還是軍用設施時髦值等于戰斗力的說法,在現實中并不有效。
多方考慮,軍方決定對外公布的時候,還是以“收起天線”的外形為準,顯得和諧一些.
這可是未來會出現在小學教科書上的東西,不想搞得太“詭異”,教壞祖國的花朵。
當然,凌霄平臺的完整,也絕不僅僅是自身。
第八天發射結束后,很快一架“刑天戰機”,就從萬戶基地機場發射。
在“垂直電磁彈射架”的幫助下,編號為三號機的刑天直沖云霄,并且在48分鐘后到達指定位置,和凌霄相遇。
虛空之中,刑天三號從下方斜切進入預定軌道高度,上方的“凌霄”已經等候多時。
刑天三號不斷調整位置,然后從凌霄的后方駛入了進去。
不到七米的寬度,讓它在凌霄內部暢通無阻。
緩緩前進的過程中,凌霄內壁也依次亮起了感應燈,為充斥在各處的視覺觀察元件提供光線,“平臺智能”和刑天的“智能核心”順利并網,開始時時調整著相對位置。
如果這里有人,就能看到凌霄的內壁非常復雜,各種元件和傳感器非常多,還有一些內嵌在“墻壁”里的智能設備。
刑天來到了出口處,兩個金字塔形頭部的“操作者”游動而來,四條機械臂將刑天的固定架與平臺相連,又有兩個以圓柱體為頭部的“補充者”來檢查燃料情況。
十多分鐘后,所有檢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