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為“坊”的字其實很多,但指代具體事物的其實不多,滿打滿算也就七八種。”
“在說文解字中,最常見的也就是蘇哥所說的作坊,意為特殊工種的工作場所,教坊司就是曲藝工種的工作場所。”
“再來就是“舫”,這東西指的是一種類船的建筑物,基本形式跟真船相似,但一般只在水邊做樣子,不是真船,只做游玩之樂,不真的開動。”
“其余的還有紡,肪,枋等,指的是絲織物,油脂,木制品等,范圍性更大,我更傾向于前兩種,對方的目標可能是一艘船或者一個手工作坊。”張遠侃侃而談,自沈林于大夏市神隱,只在特殊事件和大型事件出面后,大夏市的情況基本由張遠出面解決,這娃似乎激發了一部分天賦,學著沈林搜刮一部分民俗典籍開始自學,目前小有成就。
“看似目標縮小,實際上好像也沒小,世界這么大,鬼知道他要找的這東西在哪,要找的如果是個房子,我們還有點機會,如果是個東西,我們可能連影子都摸不著。”蘇雍和持悲觀態度,他當初和沈林合作就是覺得這小子是個人物,而且有點子膽識和手段在身上。
現在好了,對面也是小沈,喜提經驗+1,他現在那種掉進坑里把自己埋了的無力感越來越重。
談話不了了之,又是一路無話,直到將近天黑車才停了下來,越野車停在一個岔路口,對講機里傳來吳方的聲音。
“沈隊,再往前是一段石階路,太窄了,車上不去,我們得爬一段。”
“可以。”
沈林等人下車,在野蠻生長的雜草和叢林中,果不其然看到了一條蜿蜒的青苔石階小路。
順著小路往上爬,不過半小時,他們就看到了一扇殘破的村門。
村門是木質的,現在已經半腐爛狀態的,掉了大半個,原先的洪家村現在只能看到大半個洪字。
十幾年前的山村,自然沒有磚瓦房一說,土石混搭,十幾年沒人料理,早已倒得倒,塌的塌,一副殘村敗落景象。
沈林一行人走馬觀花的看了看,最終在村東頭的一個墳包停下了腳步。
這墳包有些特別,洪家村有祖墳一說,在后山,沈林掃了一眼,大大小小,基本都敗落了,哪怕有,也是木牌子應付一下,唯獨這座墳是用石碑雕刻的。
碑上有字,上書。
“顧先生瀚文之衣冠冢”
“洪家村一百八十六人合立此碑”
“民國三十八年秋”
先人立碑一般不刻意標明衣冠冢,標明基本都是提示后人,墳中無尸體。
這有幾種情況。
第一,這是個紀念墳,主墳不在這里,尸體在主墳里。
第二,先生的尸體尚且沒有入土為安,后人得見此碑,切記找回。
以先前那位老太太所述顧先生生平,洪家村的意圖怕是第二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