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集團軍群所屬賴歇瑙的第10集團軍和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集團軍在維斯瓦河以西一舉合圍從波茲南和羅茲地區撤退的波軍,占領了波蘭中部地區,使華沙處于半被合圍的狀態。
凱爾采這下可危險了,他們面臨著德軍第8和第10集團軍的兩面夾擊,這可是兩個最為精銳的德軍集團軍,總兵力接近五十萬,下轄四個裝甲師,又24個機械化步兵師。
而普魯士集團軍東拼西湊起了二十五萬人,其中正規軍只有十三萬多人,其余為民兵。武器裝備方面,雙方的差距就更大了,德軍一個師就是三百多挺各式機槍,大口徑火炮五十八門,而波軍的火力不足人家的一半。
那些波蘭民兵就更不用說了,每個人一支一戰時期的老式步槍,另外加四顆手榴彈,這就是他們全部的武裝。
好在普魯士集團軍還站著地利這一條,否則這一仗根本就沒有辦法打,凱爾采城內幾乎是那種鋼筋混泥土樓房,這對波軍的防御戰來說,無疑是先天的優勢。
自從巴拉耶夫在接任普魯士集團軍之后,就在云越的建議下,利用這幾天的時間,動用數十萬居民,把凱爾采城內徹底地改造成了一座“戰略要塞”。
凱爾采的每一條街道,每一棟樓房,都被徹徹底底改造成了防御工事,不愿當亡國奴的波蘭人民,也在積極地配合巴拉耶夫。
因為巴拉耶夫至少是一位敢戰的將軍,在面對勢如破竹的德軍,只要敢戰,波蘭人民就全力支持,哪怕巴拉耶夫幾天前,才丟下幾十萬部隊。
波蘭人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波蘭從建國那天起,就夾在德國和沙俄兩大強國之間,歷史上波蘭就曾三次亡國,俄國佬和德國佬在占領波蘭之后,從來施行的都是殘酷的殖民統治。
所以這三次亡國之痛,讓波蘭人對沙俄和德國有著切齒之恨,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巴拉耶夫在下令改造凱爾采城的時候,沒有受到一點阻力。
1939年9月11日凌晨五點,凱爾采戰役正式打響,戰爭一開始,就立即就進入白熱化階段。
德國轟炸機群肆無忌憚地飛臨凱爾采上空投彈,凱爾采里面的波蘭防空部隊立即展開猛烈反擊。
德國空軍在損失了十多架轟炸機之后,就放棄了低空精確轟炸,改為高空覆蓋轟炸。
整個凱爾采只有五十多門大口徑防空炮,德國龐大集群在使用高空覆蓋轟炸之后,他們的損失就極大的減少了,而凱爾采的損失可不少,很多樓房都被炸塌。
已經徹底喪失制空權的波軍,是無法改變這種挨炸的局面,波軍除了用血肉之軀拼死作戰之外,別無他途,如果沒有極度的愛國熱情,波軍絕對無法支撐下去。
好在凱爾采是一座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整個城市占地面積幾十平方公里,是斯大林格勒面積的兩倍有余,如此巨大的城市面積,德軍想通過轟炸完全摧毀凱爾采是不現實的。
德軍的轟炸除了給凱爾采的波軍造成一些損失之外,最大的作用是摧毀波軍的抵抗意志,沒有抵抗意志的軍隊,那就是烏合之眾,這才是德國空襲的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