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攝作品里,載具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尤其是假面騎士系的分支下,騎士的騎士之名,雖說也有西方騎士精神的騎士、英雄風范解讀,但實際來源卻是因為都有坐騎。
1970年bs的長廣隆一因為很喜歡摩托車,所以在第三版假面企劃中要求加上“騎著摩托車的英雄”的設定。
這份要求得到了采納,假面騎士的騎士概念也就此奠定。
只是特攝終歸只是一種拍攝作品。
作品可以奇幻,但拍攝卻要受制于現實。
就像奧特曼i系列的奧特曼與怪獸設計稿或多或少都要受制于皮套制作技術一般,假面騎士i系列則是要遵從拍攝場地的交規限制。
市區最高50公里時,是特攝也救不回來的規定,也是假面騎士的摩托車存在感愈來愈低,車斗戲份更是逐漸遙遠的主要原因。
這樣源自故鄉的限制,放在這個世界自是寬泛許多,能夠解決的迂回方案亦有不少。
譬如說,真正意義上的賽道拍攝。
就像此刻的錄像畫面上,那赤紅與銀黑的兩道賽車正激烈的攻防。
在那一道道彎道、直線以及常能發生大逆轉的u型彎上,那輛赤紅的蘭博基尼與銀黑雙拼的路特斯,連模擬對手都沒有啟用,直接以1v1的方式,反復進行著高強度的對線,盡顯當代賽車的性能與質量。
無可否認,賽車場上的激烈對線,都意味著事故。
攔截、突破、內道強切、反攔截、直線變道加速以上種種表現所造成的結果,便是好幾次不可避免的摩擦、碰撞。
這種時候既能以最直觀的視覺效果展現性能與質量,更能展現賽車手的實力。
然后你就能看到這倆都真不像人。
字面意義上的,視覺效果上的。
就在那錄像回放中的兩邊角落,予以駕駛座上的小小畫面完全能被操作放大,然后將那焰流飛揚,童孔破碎般的姿態看得更加清晰。
至少那赤色超跑里的賽車手,還只是有著這樣非人的特效。
換成那銀黑雙拼的跑車里,坐著的就已經沒有人樣了。
賽馬娘的領域zone,魔人的魔人化devitrigr。
纖細的柔荑,猙獰的魔爪。
在那斜面拼接的分鏡頭畫面下盡顯反差
卻又便在檔位、方向盤、儀表上的畫面特寫中,表現出同樣速度驚人的應對操作。
令那兩輛跑車即便一度在摩擦與碰撞中偏移、失速,也并未被重創乃至損毀,而是以相對流暢地恢復節奏,仍在賽場
這份有驚無險的應對甚至比賽馬娘的比賽更加緊張,因為馬娘們如果在賽場這么輕易亂來,那就是在緊急救治區域躺上一排。
而丸善斯基的賽車,卻很經得起作。
在保證速度的基礎上追求堅韌,足顯當代材料學的含金量。
當然,大抵也側面證明著丸善老司機的財力層次。
“合格的賽車手都要避免損傷、損壞車身的啦,奧默訓練員在賽車失向時的判斷也很出色嘛何必將功勞全部推給賽車呢”
這位總是風馳電掣的棕發馬娘平日有著不輸于菱亞馬遜的直來直去,完全沒有留力的手掌一把便拍在奧默背上,讓后者登時一個趔趄。
“訓練員”“我沒事。”
抬手拒絕了茶座那試圖攙扶的手,奧默重新直起身來,看向那在競賽之后仍是絕好調狀態的馬娘,有些無奈地笑了笑。
魔人的雙眼能夠洞徹人心,但丸善斯基的愉快卻是不加掩飾,揚起的嘴角是那么明顯,甚至連稱呼也不著痕跡的升級。
從林頓訓練員變成奧默訓練員,如此直觀的變化不免讓他覺得這位姑娘的好感度未免太好刷了些。
只是一次競賽而已,而且還沒有發生什么奇跡。
那比賽錄像的最后,兩車一前一后的沖線,前者是蘭博基尼tach400s。
因為距離差過于明顯,倒也不需要什么慢動作放大回放。
勝者丸善斯基,守住了世界級賽車手的尊嚴不是,真的有必要這么開心么不過是戰勝一位業余的賽車手而已
是平日和你賽車的人太少了,還是你把我看得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