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我真的成功了”
這么多天來,寧晨還從來沒有像這一刻這樣,感到如此的激動。
即便研究這個課題的初衷,是從系統的信息碎片中尋找到的突破口。
但其中的絕大部分工作,都是寧晨獨自完成的。
這種滿滿的成就感,的確讓人感到無比的享受。
帶著掃描電鏡的樣品圖,寧晨找到了徐洲,給徐洲分享了這個好消息。
“寧晨你真的成功了”
仔細查看著掃描電鏡掃出的樣品圖,徐洲確定這就是寧晨之前假想的多孔硅納米粒子。
要知道,從寧晨剛開始進實驗室,到最終做出理想中的產物,中間也才一個多月的時間而已。
同樣的時間下,可能很多學生只會對實驗室有一個比較初步的了解,能夠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實驗內容,就已經是不錯的表現了。
可是寧晨卻在這么短的時間之內,做出了很多研究生都做不出來的成果,這足以讓徐洲感到震撼了。
“從目前得到的樣品來看,算是成功了吧。不過我也只是第一次成功做出這個標準試樣,不知道這是不是偶然。”
徐洲心說,不管這是不是偶然,只要成功做出來了一次,就已經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果了。
很多材料的合成成功率都不是很高,這是因為這些材料的合成環境比較苛刻,可能濕度差了一點,溫度差了一點,或者原料的濃度差了一點,都會影響到最終的實驗結果。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連實驗者自己可能都說不太清楚,甚至會被戲稱為“玄學”。
“這樣,寧晨,我們回去再多做幾組實驗,看一看材料合成的成功率到底有多少。”
寧晨也和徐洲有一樣的想法,如果說真的只是偶然一次的做出了標準的樣品,那肯定還是合成的條件存在一些問題。
回去之后,寧晨再次重復著之前的實驗,因為這次實驗比較重要,徐洲也讓隋楓加入了進來,和寧晨使用同樣的實驗條件進行實驗。
經過多次的重復實驗之后,寧晨總結著實驗的成功率,發現平均每十次實驗,也只有兩三次能夠成功制備出標準的試樣。
隋楓那邊的實驗成功率則是更低,每十次只有一次能夠成功。
對于這樣的結果,隋楓表示有些不解。
“奇怪,我是嚴格按照寧晨的實驗條件進行操作的,實驗過程中也沒有出現任何的失誤怎么最后實驗的成功率,就比寧晨低這么多呢。”
對于這樣的結果,徐洲倒是沒有感到多么的意外。
“這種情況很正常,材料的實驗有時候就是很難復現的。用同樣的菜譜做菜,不同廚師做出來的口味不是也有區別嘛”
聽徐洲這么說,寧晨和隋楓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所以說,徐老師,我就是那個廚藝不精的廚師嘍”
“也不能這么說,同一個廚師多次做一道菜,口味也可能有區別。就像我老婆做菜,同一道菜有時候做的咸,有時候做的淡哎,這話可不興跟你們師娘說啊。”
徐洲用開玩笑的口吻解釋著這件事情,當然寧晨知道,這其中還有很多非常細節的東西。
比如說,在對試樣進行混合的時候,要如何對試樣進行攪拌。
退火的過程中,溫度和退火時間的精確掌控。
離心時轉速的控制,蝕刻劑添加時的各種注意事項等等。
這里面的每一個細節,看起來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不會對最終的實驗結果造成多大的影響。
但當所有的細節放在一起,就很可能起到質的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