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7、18世紀,歐洲中上層階級才徹底接受了用叉子進食的模式,“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首先開啟了一手操刀,一手持叉的用餐模式,并制作了大量銀質精美餐具,同時法國人還將餐叉從雙齒改進為四齒,餐叉基本定型。
此時餐叉還是在法國上層社會流行,大部分歐洲普通人,還在繼續吃“抓飯”。
真正大力推廣刀叉使用的是拿破侖,拿破侖時代的法國,熱衷于向整個歐洲輸出法國文化,餐叉也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在歐洲四處扎根。
刀叉在德意志的城市已經很常見,但在鄉村并還沒有流行開來,許多農村人還保持著傳統的飲食習慣。
但是德意志平民在用餐也并不算落后,至少他們使用勺子。
勺子和叉子比起來制作并不算困難,可筷子制作更簡單,而且方便清洗,所以在東非食堂里準備的餐具是筷子。
東非食堂使用筷子,這不是恩斯特拍板決定的,而是東非食堂負責人們自發的選擇。
畢竟,使用什么餐具這種小事,東非食堂負責人自己拿主意就可以,只要他不貪污經費,每一筆都記在賬上,并且寫明理由上報即可。
東非食堂選擇筷子主要是受到華人移民的啟發,加上恩斯特在東非大搞衛生運動和筷子制作成本低等因素共同促成的。
如果不是恩斯特的衛生政策,移民估計現在吃手抓飯都不算事,連筷子都可以省了。
其實,在食堂吃飯的移民是可以自備餐具的,食堂里不許直接用手吃飯,這是死規定,但是用什么餐具可以自己選擇,只是東非食堂只筷子。
但是,不是每一個歐洲移民在到東非來都帶著吃飯的家伙,總有不講究和粗心大意的家伙,而在前往東非的路上,供應給他們的基本上是干糧,所以他們也用不著餐具,結果到了東非就抓瞎了。
東非食堂采用分餐制,規定在食堂吃飯不能直接上手,杜絕糧食浪費,移民可以選擇自帶的餐具,也可以選擇食堂的餐具。
對于筷子的使用,食堂負責人們很滿意,縮減了成本不說,同時滿足了衛生條件,至于一些歐洲移民不習慣,那沒有辦法,反正負責人們自己用的是齊備的餐具,刀叉勺子等一應俱全。
而且絕大多數移民來到東非,肯定是要帶著吃飯家伙的,但是不排除一些窮的連碗都沒一個的移民存在,或者還保留著中世紀“抓飯”習慣的移民。
當然,使用筷子的食堂主要還是分布在東非東部沿海和大湖區等水稻主產區。
在小麥產區的食堂主食主要是烤餅,面包等,而且小麥產區主要在內陸,移民前往內陸的途中,就能自制自己習慣的餐具,對筷子的需要程度就比較小。
筷子對于大多數初到東非且沒有帶吃飯家伙的歐洲移民來說只是過渡產物。
等他們有時間自己打造一套餐具,或者脫離食堂后就可以選擇是否繼續使用了。
當然,不排除有人會喜歡上筷子這種餐具,而且東非的華人群體眾多,也會影響一些歐洲移民。
但是歐洲移民反過來卻很難影響到華人移民使用歐洲的餐具,畢竟大多數歐洲移民,尤其是德意志移民,都來自鄉村地區,他們的餐具就是一把勺子,而勺子并非德意志或者說歐洲獨有。
這也算是兩種文明之間相互融合中,華人移民優勢的一面,畢竟東非政策上是偏向歐洲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