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方面東非依舊可以忽略不計,說實話東非的幾十個工廠和作坊,放在封建國家里都不夠看,更別說和歐洲國家做比較。
就拿20年前的普魯士為例,其大小工場和工廠數量就高達78萬多家,工人55萬多,現在的普魯士在整合了北德意志聯邦后其恐怖可想而知。
所以農業依舊在東非殖民地產業結構中穩如泰山。
1868年11月26日為止,東非殖民地共開辟耕地約2040萬畝,人均種植面積1275畝左右不包括奴隸和近期新到東非的移民。
其中水稻種植面積增加不大,共計110萬畝,新開發主要是肯尼亞東部和大湖維多利亞湖區附近,預計產量可以達到22億斤。
小麥種植面積約660萬畝,即44萬公頃左右,幾乎翻了四倍多,預計產量10億多斤,也就是一百萬噸左右。
今年,玉米種植有了飛躍式突破,作為牲口和奴隸的主要口糧,種植面積達到了500多萬畝,即三十多萬公頃。
除此外,高粱和小米種植區域也達到了200多萬畝。
其中高粱就是非洲的原生物種之一,非常適合種植,主要作為玉米的補充。
玉米,小米和高粱,相對水稻和小麥來說容易打理,尤其是高粱,在東非就是依靠廣種薄收的方式,往地里一撒就差不多了。
以上是東非的主要糧食作物,其中水稻,小麥和小米是東非人的主要口糧,而玉米和高粱主要用作土著和牲口,除了這些作物外,剩下的土地就是種植經濟作物的了。
劍麻依舊是東非第一大經濟作物,第二是大豆,第三是咖啡,除此之外還有成規模的花生,芝麻,橡膠,丁香,棉花,茶葉等作物。
劍麻的地位正在被大豆趕超,因為大豆作為固氮植物,是用于輪種的作物,會和小麥等混種。
咖啡雖然種植面積不小,收獲還遙遙無期。
有意思的是許多經濟作物主要集中分布在大湖區域,就比如橡膠,目前就分布在大湖沿岸和大湖流域的河流附近。
坦桑尼亞作為熱帶地區適合橡膠種植,但前提是保證水源供應,而東非實際并不缺水,只不過相較于熱帶雨林地區水量少。
前世非洲是僅次于東南亞的橡膠產地,而坦桑尼亞橡膠種植規模在非洲前十。
但是因為坦桑尼亞政府對橡膠種植的不重視,種植技術更新緩慢,當地人也不熱衷于打理這種負責的作物,導致東非橡膠生產成本遠高于東南亞等地區,甚至需要從東南亞進口,而坦桑尼亞其實是完全可以達到橡膠種植自給自足的。來源于東非通用輪胎的在1978到1991年數據報告,該公司在坦桑尼亞當地有直屬的橡膠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