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生豬養殖業是非常適合適合東非的道路,恩斯特打算將豬肉作為未來東非主要消費肉類之一。
至于牛羊肉,在這方面東非牧場養殖風險是高于其他國家的,其他國家牧場,美國,阿根廷,歐洲,亞洲,幾乎都是處于中高緯度,氣候相對溫和,其中南北緯四十到五十度更是被稱為“黃金草原帶”。
非洲的草原則是沿著赤道展開,形成獨特的稀樹草原,困擾東非牧場養殖的最主要問題就是病蟲害,其中采采蠅就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問題,而對付采采蠅的辦法就是靠人工打理和維護。
采采蠅主要分布在濕熱雨林,河谷等環境,這也是東非牧場建立在肯尼亞北部,和高原省,這兩個降雨量稀少,氣候干燥地區的原因。非洲最適合搞大牧場的地方實際上是南非,那里是非洲緯度最高的地方。
當然,也不用把采采蠅想的太恐怖,這東西不是非洲獨有,實際上中東和北非也存在,但是顯然阿拉伯人受到采采蠅的危害就比非洲人小,這還是和衛生狀況有關系。很多土著連蒼蠅在身上爬都懶得驅趕一下,更遑論給牲畜做護理了。
但是因為非洲熱帶草原的獨特性,確實不利于牛羊養殖,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質量的問題。就比如養殖出來的牛肉,人們肯定更愿意購買品質好的,在國際市場上肯定是南北美和歐洲牛肉競爭力更強。
前世世界因為西方話語權的原因給人一種錯覺,那就是西方人整天喝紅酒配牛排,美國人整天吃炸雞漢堡。
這是輿論給人的誤導,就比如西方人也吃豬排,但是沒有看遠東怎么宣傳,應該是口感不太好。
前世美國人是雞肉消費占肉類第一,但是美國資本家同樣養豬,而且為了提高瘦肉率添加一些有害物質,但是美國人很少吃豬肉,主要是用于出口。
目前豬肉和羊肉依然穩坐歐洲平民消費肉類第一位,即使到了21世紀,依然如此,南北美則完全是因為畜牧業發達的原因,所以和歐洲有所不同。
那為什么歐洲人整體上,豬肉消費慢慢被牛肉取代,牛排更是幾乎成為西方高端物質生活的代表性食物。
根本原因是,歐洲人處理豬肉的方式太少,首先就是養殖上,不經過閹割的豬肉騷味太重。
其次就是對豬肉的做法過于單調,在恩斯特看來,德國能成為最愛消費豬肉的歐洲國家,其原因就是香腸和培根,熏肉以及火腿這幾樣東西的制作,讓豬肉變成了可以入口的美味。
德國的香腸是全世界最為出名的,德國人非常熱愛吃香腸,其香腸的制作方式就有不下百種,大體分為烤香腸、煮香腸還有生腸三種,紐倫堡香腸、咖喱香腸、煙熏黑啤酒香腸、維也納香腸還有血腸等都是德國人創造出來的香腸吃法。
如果在此基礎上引入遠東臘腸,畫面一定非常美好,恩斯特前世就非常喜歡川味臘腸,這主要是因為前世恩斯特本人比較嗜辣。如果不喜歡辣也沒關系,口感偏甜的廣式香腸了解一下。
關于豬肉做法,遠東還有一個大殺器,那就是“鹵”制品,這可以說是遠東特色。
鹵制品用來做軍糧罐頭也不錯,恩斯特的食品廠就有這方面經驗,在意奧戰爭時維也納食品廠就推出了鹵牛肉和豬肉兩種口味,前線反饋非常好,但是因為產量小的原因,后期幾乎成為了奧地利軍官專供食品。
這種軍糧罐頭,從口感上來說,直接秒殺英國的咸牛肉,但是保質期只有一年時間,加上罐頭制作成本高,所以產量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