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海軍實力不錯,但是英國完全放在眼里,僅靠印度的皇家海軍力量,就有能力把東非死死的限制住,沙俄就不同了,沙俄的戰略方向是陸地,而那恰好是英國軟肋。
財政大臣的話沒讓本杰明感到輕松,反而更加沉重,沙俄,美國,德國,遠東算半個,東非勉強算半個,這些國家這幾年發展都很不錯,相對應的英法兩個世界秩序維持者的話語權就受到挑戰。
本杰明感慨道“競爭者越來越多,帝國的地位維持成本也就越來越高,真是分身乏力”
話鋒一轉道“但是,越是如此我們越不能對東非的存在視而不見,不能再給帝國增加新的挑戰者,你們都想一想辦法,我們該如何把東非扼殺在搖籃之中”
恩斯特如果聽到這句話恐怕會笑死,說搖籃也沒錯,在恩斯特看來東非確實很脆弱,但是這些年的偷偷發展,東非也有了一整套應對危機的能力,勉強算個巨嬰,英國要是想徹底扼殺東非,那低投入可不行,高投入就必須考慮會被其他國家偷家的風險。
本杰明的話這讓眾人有些犯難,東非的弱點是什么呢讓恩斯特來說那就是貿易,把東非本土對外貿易斬斷,那東非才是真難受。
可是英國人陷入了思想誤區,東非有對外貿易么答案肯定有,問題是東非的貿易體系更像是德奧貿易的延伸物,是依托兩國貿易體系,偽裝成德意志資本對外輸出的,所以英國人能感受到德奧尤其是德國商品的競爭,對東非確實沒有什么感覺。
本質上東非就是一塊德奧兩國的殖民地,只不過這塊殖民地是有自己獨立思想的,在經濟上東非對德奧兩國犧牲了巨大利潤,只不過這些好處是通過黑興根財團來分配的,從東非轉入黑興根財團手中,而黑興根財團又確實是德意志資本的一部分,這部分資本在德意志地區創造的財富,確實惠及了平民,政府和黑興根資本關系密切的商業群體。
外交大臣適時的問道“東非是一個很封閉的國家,完全就是德奧兩國的傀儡,和世界市場也不接軌,甚至有時完全感覺不到東非這個國家的存在,他們也沒有和我國有外交往來,這種感覺就像沒有被我們強行打開國門之前的遠東帝國一樣可是東非的統治者是黑興根王室,純正的德意志貴族,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干經營殖民地,那就必須考慮成本問題,黑興根王室難道真想只在非洲建立一個中世紀的封建君主國”
閉關鎖國的效果就體現在這里,東非可以透過窗口窺探世界的動向,而其他國家就對東非兩眼一摸黑,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不了解東非,極少數在東非投資的奧地利商人對東非就有清晰的認知,但是他們并沒有四處宣揚,因為東非的經濟體制在他們看來太過大逆不道,完全和資本主義經濟背道而馳,而且他們也害怕奧地利政府有樣學樣,把東非那一套學過去。
東非的經濟體制是相當復雜的,不過這個經濟體制中君主無疑是最大的獲益者,其次是東非的貴族和官僚群體,最后是平民,偏偏就是沒有資本家的位置,而且這個模式貌似被東非應用的還不錯,所以他們心照不宣不把東非的國情說出去,萬一哈布斯堡家族也這么搞,那誰受的了而且這也不是沒有可能,就比如經濟危機中奧匈帝國的鐵路國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