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不管東非義務教育普及的如何,都不妨礙特來爾心中的盤算,他對克拉尼斯說道“克拉尼斯市長,你們東非既然有這么多中學生,而且不能給他們更好的就業崗位,這豈不是一種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嗯,我們也這么想過,畢竟教育投資不是一筆小數目,更何況長達十年的義務教育,不過這件事由中央政府決定,所以我們只能負責執行。”克拉尼斯如實說出自己心里的想法。
如果花費更多的錢,卻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那確實心里會產生質疑,不過東非這么做是為了未來更加方便迎合歷史的趨勢,因為恩斯特知道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像德國現在全國兩萬多名大學生,還不如前世一所普通大學人數多。
恩斯特心里盤算的是長期效益,但是當前東非確實無力安排那么多就業機會。
“這就是了,我們奧匈帝國在教育投資上就不會如此沖動,這并不妨礙奧地利成為歐洲的文明中心之一。”特來爾說道。
奧匈帝國在教育上投資也不小,但奧匈帝國政府和東非政府相比絕對是精打細算,或者說兩者的路線不同,一個是精英教育,更注重質,一個是平民教育,更注重量,不過有一句話說的好,量變引起質變,這也是東非的路子。
不過二者沒有優劣之分,目的上都是殊途同歸的,前提是真心實意的為國家培養人才,哪怕僅僅是維護國家統治穩定這種功利性目的。
特來爾試探性的詢問道“克拉尼斯市長,你們東非政府有沒有想過兩全其美的方法來解決中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問題”
“嗯,特來爾先生,你有什么想法”克拉尼斯疑惑道。
“克拉尼斯市長,伱聽我說,是這樣的,你們有面臨就業問題的學生,而我們奧地利有很多就業機會需要稍微高一點的學歷,至少要比小學生強,這樣一來我們兩國之間不就形成了互補么”特來爾直接說出了自己的目的。
他的話確實引起了克拉尼斯的思考,作為東非官員,克拉尼斯對東非國情還是比較了解的,所以心里也清楚東非的義務教育推廣力度。
而特來爾的話確實也很有吸引力,這就關系到“僑匯”這個詞匯,實際上有很多國家都通過“僑匯”來獲得收入。
就比如中世紀德意志歷史上的各邦國和貴族的雇傭兵,其實也算是類似“僑匯”的一種形式,替外國君主賣命,然后獲得收入。
像前世的埃及,巴基斯坦,印度,泰國等很多國家,“僑匯”都是重要的經濟來源,尤其是埃及,“僑匯”甚至是一種支柱產業,畢竟埃及一億多人口,土地就尼羅河兩岸那么一點,不出去尋找門路,那真會餓死。
現在的日本也是很依賴“僑匯”來積累國家發展的資金,至于歐洲就更頻繁了,在奧匈帝國境內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奧匈帝國境內國家和地區發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大量匈牙利人,塞爾維亞人和波蘭人進入經濟發達地區打工,如果他們后來選擇回到家鄉,那這些工資也應該屬于“僑匯”,畢竟奧匈帝國內部的國家,尤其是奧地利和匈牙利,完全可以看做兩個國家,其他地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也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