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順應東非經濟發展需要,成立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工業,農業,能源,技術,工程等建設。”
“成立該機構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制定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維持發展政策的穩定性,同時更加科學的設計東非自主經濟發展道路,協調國有企業和各個事業單位,各級政府部門工作,制定生產計劃,提高工農業生產能力。”
在東非這樣一個以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主要是農業為主導的國家,憑借西方傳統或者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
所以在1895年10月,恩斯特正式推動東非國家計劃經濟委員會的成立,從東非各個政府機關抽調精兵強將,構成了這個迥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經濟政策機關。
東非國家計劃經濟委員會的成立,并不意味著東非對市場經濟的否定,而是為了更加科學的指導東非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發展。
當然,東非主要私有經濟就是王室企業,所以實際上也會順應政府要求從而制定企業在東非本土的發展策略。
不過對于這個機構,東非內部政府的綽號是“經濟內閣”,畢竟他完全不像財政部,大多數工作都是在部門內完成,而是能直接干預和國家經濟領域相關的所有部門的工作,一把手自然由恩斯特兼任。
“在我國經濟組成中,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所以為了方便國有企業和集體經濟管理,計劃委員會是必要機構,過去我國經濟長期處于野蠻發展狀態,各個部門和企業之間溝通和協作缺乏聯通性,同時不利于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所以東非計劃委員會的任務就是貫徹全國經濟一盤棋的大大方針,制定政府經濟工作任務發展方向,為企業和經濟團體發展指導。”
對于恩斯特所言,東非的很多官員只感覺不明覺厲,畢竟這在世界各國沒有先例存在。
不過也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畢竟過去東非也是“計劃”經濟,國家發展大方針完全由恩斯特一人拍板決定。
當然,恩斯特一個人肯定是沒有這個能力的,主要還是依靠智囊團隊來完成具體工作,最后由恩斯特簽字同意。
所以現在東非計劃委員會實際上就相當于恩斯特把智囊團隊升級成為正式的政府機關,“換湯不換藥”的情況下,大家自然無感。
在東非計劃委員會成立之后,財政部權力大大縮減,但是依舊是政府的重要經濟部門,畢竟理論上計劃委員會沒有實權,而辦事花錢,最后還要財政部審核和簽字確認。
在部門成立后,恩斯特說道“轉眼就要到世紀之交,再過四年就是20世紀,也意味著新時代的來臨,所以在這四年時間里,計劃經濟委員會要全面接管國家經濟發展策略上的制定,同時熟悉相關工作,制定在1900年之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不需要定的調子太高,務實工作,完善當前國家的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委員會畢竟剛剛成立,所以能不能完成恩斯特的要求還有待考察,所以從1895年到1900年這中間的四年時間,是其磨合階段。
讓他們制定詳細計劃,那是不可能的,先制定粗略的發展規劃,到1900年的時候,再觀察一下效果,再做大的調整和變動。
在恩斯特看來,東非的計劃經濟,尤其不能操之過急,雖然容易出成績,但也容易忽視潛在的弊端。
總要手底下人熟悉先各項事務,了解國家經濟發展的國情,以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然后才能依照東非國家的具體情況,制定相對科學的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