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東非不比俄國,俄國在遠東帝國軍事實力強大,即便退回到北方還有機會卷土重來,而東非的淮海經濟區只能算半經濟殖民地。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東非作為半工業國家,對遠東帝國的貿易先天處在優勢地位,只要雙方發生貿易,那肯定是東非占便宜,而且遠東帝國想要發展,也無法脫離這種貿易形式。
而半經濟殖民地也使得東非對淮海經濟區的控制相當薄弱,這也使得東非只能通過加強對當地勢力的合作來保證東非的潛在勢力范圍。
而這種當地勢力,有很大的主動權,比如他們可以繞開轉身和英國以及日本資本合作,從而換取更大的利益,而對于這種不開眼的勢力,自然是東非嚴厲打擊的目標,尤其是和日本有接觸的勢力,都是東非嚴格監視的對象。
“同時,根據中央政府的命令,只要遠東帝國上層合法政府依舊存在,我們的人就不要插手遠東帝國內部權力之爭。”阿貝茨警告道。
就算清政府完蛋了,北方也不會像南方那樣四分五裂成若干地方政治派別,畢竟大概率北洋政府會接管國家政權,哪怕只是名義上的,東非的態度就是中立。
1908年對于東非而言顯然是多事之秋,一方面隨著日俄戰爭結束,世界各國,尤其是英國的注意力開始轉向其他區域,這其中自然包括東非在內,任何能夠將東非拆解的機會,英國都不可能放過。
另一方面則是隨著東非工業化發展,對海外市場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這使得東非必須開始重新撿起更加主動的對外政策,為東非工業出口鋪平道路。
這種情況下,東非主要聚焦于中,東歐,中東和中亞,遠東三個主要市場,同時大力開發南美市場,至于西非的歐洲各國勢力太多,暫時并不在東非考慮范圍之內。
所以在1908年,東非的外交政策明顯轉入主動,在多個熱點地區加大自身影響,鞏固自身的基本盤。
在全球市場中,中東歐和遠東市場對于東非最為重要,所以不容有失,而中東和中亞,南美兩個市場正處于開發階段,也是東非擴大自身貿易范圍的一種體現。
直觀表現就在于東非工業品出口量加大,并且圍繞東非為核心,在全球市場內部攻城掠地,進一步加劇了世界各國經濟的競爭壓力。
與此同時,東非的外交活動也越發頻繁,尤其是在南美和中東地區,直接對話當地國家和地區高層政府,從而達成相關合作。
當然,作為列強,東非也會使用恐嚇,威脅等手段,不過因為海軍能力有限,暫時只能對東非周邊國家起到一定作用。
所以相對于其他列強,東非算是比較和顏悅色的,這在全世界并非個例,就比如美國和奧匈帝國情況也差不多。
三個國家的共同點就在于對區域外國家影響,受制于英,法制定的游戲規則和國際體系,從而無法有效發揮。
而德國和俄國不同,兩國軍事實力是公認的比較強大,所以在國際上話語權比較高,而其他國家,尤其是東非的軍事實力最容易被質疑。
當然,這里的軍事實力更多指向各國對戰斗力的判斷,至少歐洲各國對于歐洲以外國家軍隊大多是偏向于貶低的,就比如美國,其軍事實力就容易被忽視,這還是在美國海軍比較強大的情況下。
目前,東非海軍實力更是無法排名前幾的國家相比,雖然東非擁有世界上數量僅次于英國的無畏艦,但是在其他軍艦上差距太大,光靠兩艘無畏艦和一艘準無畏艦,暫時是無法抵消這種差距的。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