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灣領地。
原本卡塔爾和東非的北部灣(阿聯酋)領地并不接壤,但是隨著東非的“剿匪”活動,卡塔爾和阿拉伯半島的交界地帶也就落入了東非手中。
而這個地區也頗有爭議,處在東非,卡塔爾,奧斯曼帝國,漢志王國和內治王國的交匯地帶。
東非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的將勢力蔓延到這里,還要歸功于1916年爆發的阿拉伯大起義。
漢志王國是一個由哈希姆家族建立的王國,而這個家族也就是后世約旦王室所處的家族,隨著奧斯曼帝國勢力的衰退,哈希姆家族借助阿拉伯大起義獨立。
而所謂的阿拉伯大起義其實就是阿拉伯半島上爆發的一次民族主義運動,雖然阿拉伯教國家很多,但是阿拉伯教國家或者地區的民族構成,并不等于阿拉伯人,就比如波斯,奧斯曼或者北非,中亞,南洋等地區的阿拉伯教國家。
而奧斯曼帝國也不是阿拉伯人國家,其統治階層屬于突厥人的一支,這也是阿拉伯半島爆發民族主義運動的根源所在。
而阿拉伯大起義很不幸的遇到了東非在波斯灣地區的擴張,這就讓東非在占領北部灣領地后,得以順利撈到了不少地區。
東非的這種行徑很類似前世敘利亞政權動蕩時,周邊勢力土耳其,以色列等國家和勢力趁火打劫侵占敘利亞的領土。
二者的區別,僅在于阿拉伯大起義并非東非挑撥的,而敘利亞內亂卻是由很多國家共同支持發展起來的結果。
借助這次阿拉伯地區的混亂,卡塔爾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東非的鄰國。
卡塔爾邊境。
東非第三十四摩步旅已經集結并且封鎖了這里,整個第三十四摩步旅,屬于半機械化步兵部隊。
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汽車,但是同時依舊存在不少騎兵部隊和配置了大量駱駝馱運物資。
在沙漠地區,尤其是沒有完善道路系統的中東,汽車并不是很好的通行工具,所以第三十四摩步旅不可能完全采用汽車作為通行工具。
整個第三十七摩步旅總共有六千多人,這個兵力應對人口僅僅兩萬多的卡塔爾可以說手到擒來。
第三十七旅的旅長,塞夫勒爾聽著關于卡塔爾地區的詳細情報。
而做著匯報工作的正是一名桑給巴爾商人,當然,也可以稱之為阿曼商人,這名阿曼商人名叫賽義德,常年活動在卡塔爾地區和當地部落打交道。
賽義德手里拿著一張地圖簡易地圖,這張地圖很簡陋,沒有太多標志性建筑,只有卡塔爾粗獷的海岸輪廓。
賽義德對著圍著他的東非軍官們說道:“各位長官,卡塔爾半島上的居民集中在卡塔爾地區的東部,尤其是沿海地區,內陸幾乎沒有定居點,也不存在所謂的城市,只有大一點的村鎮,人口也就幾百到上千人規模不等。”
“而且這種村鎮也不是固定定居點,大多數以游牧為主,亦或者根據珍珠或者漁業資源的多寡而改變居住地,所以卡塔爾居民大多數居民,都處在無定所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