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持續到東非初步完成工業化階段,也就是大約在二五計劃完成之前,奴隸經濟一直都是保障東非國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辦法。
而奴隸經濟結束后,東非的偏遠地帶,就比如北方地區,已經建設完成了發達的交通,加上地廣人稀,這使得東非北方經濟數據雖然不太好看,但是民眾生活水平在全國平均線以上。
雖然,北方土地相對貧瘠,但是人口少,人均耕地也就多,這樣就能抵消環境上的劣勢,資源上同樣如此,北方的礦產相對缺乏,但是人均占有量也就更高,工作崗位也比較穩定,想要維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完全沒有難度。
而想要更好的待遇和生活條件,那就只能到城市去內卷了,兩者有利有弊,主要還是看個人追求。
1918年的人口初核數據,給了東非政府一顆定心丸,對于東非這種歷史短暫的國家來說,目前人口增長并不會給政府帶來太大壓力,反而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而且,根據恩斯特的經驗,未來東非政府所面臨的壓力,很有可能是人口生育率下降問題,畢竟如今東非城市化水平可能已經達到百分之四十水準。
而這也就意味著東非可以脫掉過去“半工業國家”的帽子,因為百分之四十的城市化水平已經超過了這個時代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大概也就是百分之三十七到三十九左右,東非算是壓線通過,而全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更是不到百分之二十。
20世紀初的所謂發達國家,除了幾個列強國家以外,還包括比利時,荷蘭等經濟比較發達的小型強國。
當然,東非成為發達國家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反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排在東非之前的英,德,美,法四個大國。
其中法國的城市化率應該和東非最為接近,法國的城市化率在百分之四十六左右,而美國在百分之五十上下,德國接近百分之六十,而英國幾乎沒有增長的空間,城市化基本完成。
法國的城市化水平在大國之中,屬于偏低水準,畢竟法國曾經長期是歐洲,乃至世界的傳統強國。
不過這也可以理解,從普法戰爭之后,法國的工業發展就比較緩慢,當然,這主要是和其他工業國,尤其是法國的對手德國相比,至今法國都沒有緩過來,這也可以看出法國為什么對德國抱有如此大的敵意。
可以說普法戰爭,等于打斷了整個法國的國運,以至于如今法國的城市化水平,甚至已經被東非這個只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的國家所接近。
除了幾個列強以外,比利時,荷蘭,丹麥,瑞典等少數歐洲小國大概率也在東非之上,不過沒有他們的具體數據,所以只能通過推測。
當然,瑞典應該算是一個歐洲的中等國家,而東非之所以判斷瑞典城市化和工業化比東非高的原因是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瑞典的經濟發展就高于西歐的平均水平,而本身瑞典以前家底就不錯,再往前追溯甚至能和俄國掰手腕,所以瑞典必然有一定的工業基礎。
除了上述這些國家以外,東非之所以城市化水平能夠壓線通過,自然少不了其他國家的襯托,比如日本,西班牙,俄國,奧匈帝國等。
這些國家中,戰前奧匈帝國的城市化水平最高,但是也就達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