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戰國之中,英國的損失最小,靠著英吉利海峽,戰爭無法蔓延到英國本土,而英國雖然派出了近千萬軍隊到歐亞大陸上參戰,但是其中有大量殖民地軍隊,英國本國軍人陣亡不到百萬。
當然,這個損失也只是相對于其他參戰國來說是比較小的,為了支持戰爭,法國大量地區變成白地,德國雙線作戰,大量人員傷亡,奧匈帝國前期損失也不小,尤其是匈牙利東部地區一開始甚至淪為交戰區,而俄國最慘,付出上千萬軍民的犧牲后,政權垮臺,割地賠款還要面臨內戰問題。
格林說道:“貝爾頓先生,你也不用如此悲觀,其實看過東非人的報紙后,我認為他們說的還是有一些道理的,如今歐洲的戰爭,其實各個國家都面臨著各種問題,尤其是是否有必要繼續為這場前途不明的戰爭,繼續投入資源和生命。”
“現在,我國將近十分之一的人口,投入到了戰爭之中,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情況是這場戰爭的走向并沒有按照帝國的想法發展,上個月,帝國在南線戰場接連失利,同盟國的戰斗力完全看不到下降趨勢。”
對于現在的英國人,或者說各個參戰國民眾來說,戰爭已經消磨了他們之前的銳氣。
在戰爭爆發前,各國民眾在資本輿論的裹挾下,支持對其他國家的戰爭行為,淪為戰爭的幫兇,但反噬來的也很快。
整個歐洲,從1914年算起,如今已經是戰爭的第五個年頭,從歷史維度來看,五年時間不過滄海一粟,但是五年時間卻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甚至,五年時間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走向,就比如東非的一個五年計劃,充分證明,五年時間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工業和經濟面貌,兩個五年也就是十年時間,甚至能讓一個相對落后的農業國,成為一個初級的工業強國。
當然,兩個五年做到這一點的是前世的蘇聯,至于東非則花了將近二十年時間。
格林接著說道:“從今天來看,我們堅持了將近五年的戰爭,不過是一場笑話,付出大量生命和金錢,最后能得到的東西卻十分有限,即便真擊敗了德國,我們同樣要面臨美國和東非的競爭。”
“所以,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內停掉戰爭我是支持的,如果東非能夠成功說服各個國家的話,再好不過。”
貝爾頓嘆了口氣說道:“你說的不錯,不過,戰爭的代價確實太大,不過我不認為東非是結束這場戰爭的關鍵,先給我來一份東非的報紙。”
格林將一份萊茵社的報紙交給了貝爾頓。
作為東非國家的對外口舌,萊茵社破天荒的對外發表了一篇關于世界局勢的頭版文章《1919年,萊茵帝國關于和平的倡議》。
該文羅列了從1914年到1918年的四年間,世界戰爭中發生的諸多情況,首次將正在進行的多國戰爭稱為“世界大戰”。
相比較前世,這次的一戰范圍上小了一些,但是破壞力要比前世大的多。
文章寫到:“這場戰爭的直接參戰國,遍布歐洲,亞洲,美洲和大洋洲四個大洲,包括印度,澳大利亞等在內的二十多個國家,全球約十億人被直接或者間接卷入戰爭。”
“這場發源于歐洲的戰爭,已經演變成為世界大戰,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依舊有繼續擴大化的趨勢,而目前這場戰爭的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千萬,傷亡人數更是無法統計……”
“歐洲大片區域從繁華的城市變成滿目瘡痍的廢墟,數以萬計的戰爭難民,以及大量平民處于饑荒,疾病和寒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