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和荷蘭做生意,自然不需要什么理由,畢竟兩國都是所謂的“中立”國,只不過后期,將貿易規模縮小到協約國可以接受的范疇即可。
也就是足夠荷蘭本國使用,但是無力出口到德國,從而擴大德國戰爭潛力的物資出口規模。
同時,東非從荷蘭招收了大量比利時難民,從而讓荷蘭躲過了難民危機。
而東非之所以愿意給予荷蘭這種特殊待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得罪協約國,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單就這些年荷蘭賣給東非的那些殖民地,就注定了東非對荷蘭的態度完全要好的多,這是實打實的利益。
而且,就如之前所說,荷蘭是歐洲最重要的交通樞紐,擁有歐洲最大的吞吐量最大鹿特丹港,陸地交通也十分便利,經濟和工業水平發達,這些基礎條件也值得東非對荷蘭進行拉攏。
所以弗里爾部長對凱波爾首相和顏悅色的說道:“貴國為了歐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努力,我們東非是看在眼里的,相信等到歐洲和平以后,我們兩國能夠進一步深化經濟,外交,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多的影響力。”
荷蘭本身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歐洲國家,同時其南洋殖民和東非也有交流合作,所以弗里爾不介意繼續加強兩國的關系。
面對弗里爾的示好,凱波爾雖然貴為一國首相,但是也不敢怠慢,可以說自他上任以來,荷蘭政府和東非政府間的交流,比以往都要多的多。
凱波爾首相說道:“我相信貴國能夠在這次會議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給整個歐洲帶來和平,荷蘭政府也希望協助東非多為和平出份力。”
在簡單的交流以后,兩人就帶著人員趕往會場。
這次參會的國家,除了荷蘭,東非以外,依舊是其它四個歐洲大國,仍舊是一次秘密會議。
甚至協約國主要成員美國和同盟國主要成員奧斯曼帝國,這兩個大國都沒有接受到邀請,而原因很簡單,美國本身是支持戰爭的,那把美國拉入會議,很有可能拖延會議進展,至于奧斯曼帝國,純粹是上不了餐桌。
當然,這兩個國家不參與進來也符合歐洲四個大國的想法,畢竟這次世界大戰,本質上就是歐洲大戰,只要英法德奧達成共識,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而東非之所以能參與進來,那是因為東非是和談的主要發起國,至于荷蘭就是東道主了。
弗里爾進入會場后就,就看到了這樣一幕,協約國和同盟國代表,尤其是德國和英國之間,散發著一股濃濃的火氣,就像兩座隨時將要噴發的火山。
而奧匈帝國代表們的情況相對平和一些,法國的態度則有些不自在,這種情況也很好理解,奧匈帝國在此前一直活躍于東歐戰場,給奧匈帝國造成最大損失的就是俄國人。
但是,現在俄國已經變天了,如果是前沙俄外交人員在場的話,恐怕他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閑云野鶴了。
而法國,可能是感覺憋屈,畢竟法國很清楚法國已經無力再打下去,但是法國人對德國的痛恨已經深入骨髓,這就讓法國代表們的情緒十分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