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該方案,德國僅僅得到了五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但是在一戰前,德國的領土也就五十四萬平方公里,約等于德國原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所以已經是相當可觀的了。
更何況這五萬平方公里土地,算是原俄國相對肥沃的區域,而且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水網密布,利于經濟的開發。
所以,德國對這個方案雖然不滿意,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好歹能夠安撫本國民眾的情緒,更何況獲得了這部分肥沃的土地,將極大解決原本德國的耕地緊張問題。
在一定程度上,德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如果不解決本國的糧食問題,那德國就不可能挑戰英國的霸權,這次世界大戰,糧食等基礎物資的缺乏,可以說是德國最大的阻礙。
所以,能拿到波蘭的大片土地,德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解決了波蘭問題以后,各國重點解決的則是烏克蘭問題,弗洛姆提議道:“烏克蘭地區,我建議獨立成為新的烏克蘭共和國,至于摩爾多瓦地區則作為奧匈帝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戰利品。”
本來,英國是打算以烏克蘭地區為根基,扶持原本俄國的舊勢力的,原俄國皇儲阿列克謝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畢竟沙皇在原俄國境內有大量支持者,號召力強,現在尼古拉二世大概率遭遇不測,所以阿列克謝就成了很好的選擇。
但是因為東非的原因,所以英國對阿列克謝并不信任,畢竟阿列克謝和他領導的沙俄流亡政府就在東非,所以英國害怕扶持出來一個“白眼狼”。
而奧匈帝國代表對此并沒有表現太多的反對意見,雖然烏克蘭很誘人,但是奧匈帝國根本沒有能力消化那么大一塊地方,如今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就已經太多了。
毛特恩多夫說道:“我們可以允許烏克蘭成為獨立國家,但是我們要求得到更多的戰爭賠款,所以烏克蘭作為原俄國領土,他們應該繼承這份責任。”
換句話說,奧匈帝國雖然不要求烏克蘭成為本國領土,但是想把烏克蘭變成自身的經濟殖民地,而這也是奧匈帝國戰爭開始前就有的打算。
而對于奧匈帝國的要求,弗洛姆也表示可以接受,就算奧匈帝國能有效利用烏克蘭,但是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承擔幫助新烏克蘭政府對抗俄國工黨的責任。
從這一點來說,俄國是一戰最大的受害者,這個原本協約國的一員,成為了同盟國和協約國相互妥協的主要籌碼。
在處理完東歐的主要問題之后,各國終于開始了其他方面的爭論。
其中法國的政治訴求也得到了滿足,德國和法國達成一致,停戰后,德國不在洛林和阿爾薩斯地區邊境部署兵力,預留一個緩沖區域。
在德國,奧匈帝國和法國的利益基本得到滿足之后,英國終于開始了關于維護自身霸權和世界新政治格局的討論。
弗洛姆說道:“世界大戰,對整個歐洲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所以為了歐洲乃至世界和平的考慮,各國都應該進行大規模的裁軍,只保留少部分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