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他們也不至于被從西非過來的班圖人打的落花流水,要知道班圖人在東非等殖民者眼里,就已經算是相當原始的了。
利舍爾和博爾納兩人當然不會在意一個在西南地區可能存在的弱小人種的命運。
利舍爾對于博爾納局長的經歷表示了贊嘆的說道:“局長有一個好父親!”
對于這一點博爾納局長毫不避諱的說道:“這是自然,畢竟我的父親為了帝國南征北戰了十幾年時間,立下過汗馬功勞。”
利舍爾說道:“不僅僅如此,即便沒有你父親的資源,我想局長你也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畢竟三十多年前的中學生,在東非也算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了,放在全世界也不差。”
如今,東非的學歷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貶值,但這也就是近三十多年發生的情況,在博爾納上學的時代,東非甚至沒有完全普及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也才開始大規模推廣。
所以,在三十年前,博爾納的學歷含金量還是很高的,當然,如今東非經歷過學歷貶值以后,所謂中學生幾乎可以說一文不值。
在東非到了年紀,沒有上過中學的人才是罕見,真正不受影響的反而是大學生,雖然東非大學這些年建設了很多,但是也勉強能滿足東非社會需要,即便這樣,如果橫向對比的話,東非已經算是大學生數量比較“泛濫”的國家。
當然,20世紀初的人們,畢竟沒有見識過21世紀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真正泛濫程度,現在東非大學生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而21世紀很多大學生的就業方向就比較困難了。
而恩斯特雖然知道人才多多益善的道理,但是也不打算效仿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教育招生模式。
畢竟,這意味著成本問題,高等教育可是很花錢的東西,當然,這里指的是真正有實力且認真辦學的高等院校。
而高等教育普及除了對政府而言,投資成本高以外,對一些普通家庭來說成本也十分高昂,除了學費等基本費用以外,時間成本也是一個問題。
高等教育學習時間基本在四年左右,而很多家庭除了要承擔四年的費用以外,還要付出四年的時間成本,但是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這四年可是十分寶貴的。
畢竟對人生和社會來說最重要的階段,就是青年階段,而高等教育階段正好處在這個人生的黃金時期。
而如果,因為高等教育門檻拉低,從而培養出一批“過剩”的大學生,卻沒有對應的崗位安排,從而導致他們外溢到農田,工地或者工廠,進行最基礎的工作,這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畢竟,這種沒有太大含金量的工作,東非中學生畢業后一樣可以干,甚至因為他們身體更好,更年輕反而執行的更好。
所以,東非的高等教育一直都維持在一個可控的范圍之內,講究寧缺毋濫,這一點從博爾納局長的經歷就可以看出來,即便他有一個背景相對深厚的父親,但是卻也沒有辦法走后門進入大學校園。
不過,即便是這樣,東非的高等教育對比同時期的其他國家,也算標準大大降低了,要不然也不可能成為世界大學生數量最多的國家。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