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東非的義務教育就不是如此,雖然早期東非義務教育受條件限制,質量也不是很高,但是除了德語以外,諸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也一并推廣,同時東非的義務教育階段時間維度長達十年,這也是達爾馬提亞王國實行的教育所不能相提并論的。
而等到一戰前,達爾馬提亞的混血德意志人,其知識平均水平也就限于會說德語,并且會簡單的讀和寫,其他知識可能小學畢業水平都達不到。
不過,再怎么說,這些移民的口語已經徹底變成了德語,算是半個德意志人,加上血脈的雜交,奧匈帝國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在一戰前,奧匈帝國對于達爾馬提亞王國的混血德意志人其實是很不待見的,除了血脈混雜之外,還有對東非政府這種偷偷摸摸行為的不滿,說難聽點這是干涉奧匈帝國內政。
當然,在經歷過一戰后,奧匈帝國表示這種混血德意志人真香,雖然心里依舊膈應,但是確實好用和聽話。
康拉德接著說道:“所以,縱觀全世界,目前找不出比美國更好的德意志人來源地,美國德意志人數量甚至比帝國都多。”
奧匈帝國的德意志人也就一千多萬,而美國的德意志人卻至少高達一千五百萬,甚至可能超過兩千萬或者更多。
這并非虛言,美國的德裔人口占比最少在百分之十五以上,而美國的人口卻接近一億水平,畢竟過去兩三百年里,美國一直都是德意志地區的主要人口流入地之一。
也就是東非在上個世紀中后期,異軍突起,短暫成為過德意志人的第一移民目的國,而這種情況也僅僅持續了不到四十年時間,就隨著德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而結束了。
而且,后期東非移民人口的數據水分也很大,很多斯拉夫人也被直接劃入德意志移民范疇,而為東非提供該類型人口的主要國家就是奧匈帝國。
當初移民到東非的德意志人里至少有三成是直接由斯拉夫人直接轉化的,東非這也算幫助奧匈帝國遏制了斯拉夫人的增長,不然現在奧匈帝國的情況只會更加艱難。
否則很難說在經歷一戰摧殘后的奧匈帝國為什么沒有直接解體,這其中顯然也和東非,或者說恩斯特在奧匈帝國下的閑棋有所關聯。
康拉德接著說道:“美國的德裔人口,我們只需要挑選那些知識水平不高的即可,這樣就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對于康拉德所說,倒是讓魯道夫想起了曾經東非的操作,當初東非招收移民基本上就是盡可能的挑社會最底層的老實人。
這些人口的綜合素質雖然低下,但是絲毫不耽誤東非在本世紀初成為世界上的大國。
畢竟,人口素質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提升,就像東非大規模的普及義務教育一樣,東非從原本的落后農業國,發展到如今人均受教育水平首屈一指的國家,雖然過程艱辛,但勝在穩定。
魯道夫皇儲說道:“這也是一個辦法,美國德裔因為之前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視,確實在心理上比較容易拉攏,更何況帝國也算他們曾經的母國。”
德意志移民作為曾經世界上最大的移民群體,因為國家分裂的原因,反而更多偏向于以民族自居,說奧匈帝國是他們母國確實沒有太大問題。
就算今天,德奧兩國的民眾也可以互通往來,奧地利也有不少德意志人依舊抱著大德意志的思維,就比如跑到德國發展的某個落榜藝術生。
以至于前世落榜藝術生合并奧地利,都不能算侵略而是統一,而奧地利也基本沒有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