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巴斯防線。
相對于俄國,剛剛獨立不久的烏克蘭顯然是一個十分弱小的國家,而烏克蘭的地形平坦開闊,這進一步加大了烏克蘭應對俄國入侵的難度。
當然,從俄國的視角來說,原本烏克蘭就是俄國的一部分,所以應該稱之為收復失地,但是又因為俄國工黨特殊屬性的原因,對烏克蘭等淪陷區應該冠以“解放”的名義來行事。
俄國的野心不止于此,解放烏克蘭等原沙皇俄國領土是僅僅是第一步,第二步則是解放整個東歐,第四步就是整個歐洲,最后延伸到全世界。
所以烏克蘭政府為了防止被“解放”,自然而然的修建了頓巴斯防線,謀求通過這條防線來對抗俄國。
在頓巴斯防線的西側。
烏克蘭元帥多羅申科面帶愁容的盯著軍事地圖,思考著應該如何對付俄國赤軍。
而他身邊,也圍著一眾烏克蘭的高層將領,在面對俄國這個龐然大物的情況下,烏克蘭方面顯然沒有必勝的信心。
“整個烏克蘭的地形,可以說一馬平川并不利于防守,當初烏克蘭獨立的時候,盟軍如果能夠一鼓作氣,拿下整個東烏克蘭那就好了,我們也不至于如此被動。”烏克蘭將軍沃洛西夫卡說道。
所謂的盟軍自然指的是一戰時期的同盟國軍隊,因為戰爭后期,同盟國和俄國工黨達成協議,雙方以實際控制區為依據,對烏克蘭進行了重新劃分的原因,所以烏克蘭并不是完整的。
多羅申科說道:“現在再討論這些,已經沒有實際意義,現在我們應該祈求頓巴斯防線,能夠支撐我們應對俄國可能發起的大規模進攻。”
話是這么說,但是幾乎絕大部分烏克蘭將領對于所謂頓巴斯防線都不太看好。
雖然一戰證明了塹壕戰已經成為當前戰爭的主要形式,但塹壕戰對于攻守雙方實際上都不太友好。
尤其是對人員,物資的消耗上,烏克蘭恰好是烏克蘭最大的短板,彼時的俄國可不像前世的跛腳的俄羅斯,因為人口問題連戰爭都畏手畏腳。
俄國目前人口高達一億多,而烏克蘭人口卻僅有不到兩千萬,除此外烏克蘭的工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烏克蘭應對俄國完就是農業國應對工業國,而在其他各方面數據,烏克蘭好像都和俄國有著巨大差距,當然除了國際關系這方面以外。
多羅申科元帥說道:“雖然我們的對手十分強大,但是我們也并非完全處于劣勢,我們背后有主流文明世界的支持,不管德奧還是英法,甚至歐洲之外的美國都站在我們這一邊。”
之所以沒有東非,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在東非還有一個沙俄流亡政府,而沙俄流亡政府顯然是不同意烏克蘭所謂“獨立”的,在維護國家統一這一點上,沙俄流亡政府的態度反而比俄國工黨更加堅定。
而且,英法德奧之所以會支持如今的烏克蘭政府,本身就是為了避免東非挾沙皇以令原俄國諸侯。
進而把手伸到東歐來,英國是不希望東非突破屏障,進入歐洲,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完全是從市場角度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