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實上,在一戰前俄國的鐵路網已經盡可能的覆蓋周邊國家和區域,就比如遠東帝國,波斯,中亞,東歐部分國家。
東非就沒有這樣的條件,東非想進一步在非洲延伸鐵路網,基本上只有向西非地區,才能大有作為。
往北是撒哈拉沙漠,往南僅剩下英國的南非殖民地一小塊區域。
但是,東非和西非之間的交流和貿易,因為幾內亞灣的原因,海運比鐵路更有性價比,東非不需要鐵路就能對西非產生重要影響。
……
視線轉移到銅礦帶的基特韋市。
距離基特韋市進行經濟領域的轉型,已經過去了一年時間,但是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
畢竟習慣了長期的指令性經濟,東非很多官員尚且沒有適應市場經濟的規則和做事辦法,同理基特韋市政府在改革上也應該感覺迷茫。
基特韋市倒是出臺了一些比較符合實情的改革辦法和政策,但是要么短時間里,難以見效,要么受制于龐大的資金要求,而遲遲無法開工。
那有沒有見效快,且基特韋市能在經濟上負擔的起經濟項目,并且滿足基特韋市經濟發展發展各方面需要的好項目呢!
在通過了一年多的摸索,還真讓基特韋市市長德伯爾恩找到了一條發展的捷徑,那就是影視業。
“影視行業是完全的新興產業,這個產業的出現比汽車產業還要晚的多,幾乎貼近19世紀末期,可以說一片藍海。”
“而且影視行業屬于第三產業范疇,并且因為其文化屬性,有利于提高基特韋市的知名度,而有了知名度,我們的其他計劃才能依托其展開。”
德伯爾恩在基特韋市年末經濟會議上向他的下屬們極力推銷道,發展影視行業肯定是比較有遠見的想法,但是這一點未必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德伯爾恩市長,雖然你的想法很好,但是這這一年里,我們頂著財政壓力,才剛剛啟動對市域環境的綜合治理,不管是關閉污染大的礦山還是工廠,亦或者恢復森林和河流生態……”
“這些都讓市政府的財政顯得岌岌可危,畢竟除了海量的開支以外,我們在1921年的經濟轉型政策,也讓政府收入下滑比較嚴重,可以肯定,未來兩三年里政府的財報都不會太好看。”
基特韋市是典型的工礦城市,所以經濟轉型的第一刀,就砍在了市經濟的大動脈上,也就是銅礦開采和有色金屬加工。
這對于基特韋的經濟可以說是致命的,當然,德伯爾恩并不這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