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對于如何發展影視產業,德伯爾恩也是兩眼一抹黑,畢竟影視產業是新興產業,在全世界都屬于新鮮事物,其萌芽產生也不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式成形,也就是本世紀初的事。
所以,德伯爾恩只能盡可能的找“專業人士”來幫助基特韋市搭建影視產業發展的平臺,但是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正是因為對影視產業不夠了解,他只能盡可能的往上邊靠。
就比如基特韋市廣播電臺,這是基特韋市產業之一,德伯爾恩認為,這應該是本市最和影視行業沾邊的單位,所以讓他們來協助基特韋市市政府,建設電視臺是一個不算辦法的辦法。
就目前東非全國而言,也才不過四個電視臺,其中有兩家在首都萊茵市,其次蒙巴薩市和達累斯薩拉姆市各一家。
這就可以看出,電視臺在東非目前屬于多么小眾,甚至可以說稀有的新事物。
所以,除了自身努力以外,德伯爾恩只能從萊茵市和蒙巴薩,達累斯薩拉姆市三座城市取經,引入技術和人員,從而搭建起來平臺。
尤其是萊茵市的大學生,這是基特韋市最好拉攏的人才選項。
于是,在1922年初,基特韋市政府正式開啟了影視產業引入和建設的行動。
德伯爾恩親自帶隊前往萊茵市,并且進入國家傳媒大學,電影學院,藝術學院進行人才招聘。
而基特韋市的初期行動,進展還是十分順利的,影視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但是東非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就讓基特韋市撿漏成功,畢竟如果有其他城市,尤其是那些大城市和基特韋市競爭的話,那基特韋市也沒有必要折騰了。
別說那些人口超過百萬的經濟強市,就算馬普托,本格拉這種和基特韋市同級別人口規模的城市,基特韋市也競爭不過。
而對于基特韋市的招攬和合作,東非的相關高校或者單位,也是比較歡迎的,目前影視產業的蛋糕還很小,但是潛力很大,所以就算萊茵市的影視行業也不害怕競爭。
而高校就更純粹了,學生畢業后能夠立馬就業,并且得到政府層面的扶持,怎么看也是件好事。
而今,因為東非高等教育普及相對水平較高的原因,東非的大學生遠沒有其他國家大學生那么高。
畢竟物以稀為貴,東非的大學生數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位,自然也就不可能像其他國家那樣,完全局限于精英階層壟斷的局面。
基特韋市人才招聘會。
“同學,請問你有沒有興趣到我們基特韋市發展?”德伯爾恩親自充當招聘會的工作人員,在傳媒大學的校園里招兵買馬。
“基特韋市是什么地方?”一名大學生問道。
無怪乎有人這么問,基特韋市在東非的知名度其實并不算高,畢竟東非光是城市就有近千座,而基特韋市也就處在中游偏上的水平,甚至在前一百名范圍內,但即便這樣,說基特韋市平平無奇也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