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地方政府獲得了更多自治的權利,比如頒布地方法律,制定經濟政策,擁有更多對外交流的自主權等等。
……
比利時政府和剛果談完了,并不意味事情的結束,就在1922年4月份。
東非政府派出人員,拉上比利時政府和剛果自治政府,就經濟領域的合作事宜,進行了又一次談判。
而這次談判的內容就是設置剛果為比利時和東非自由貿易區,同時推動萊茵盾在比利時和剛果的使用,尤其是在剛果境內,萊茵盾成為和比利時法郎同等地位的剛果自治領法定貨幣。
東非萊茵盾的國際化,自然而然的選擇從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始,而剛果殖民地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他會成為東非第一批目標之一。
除了剛果以外,北非的達爾富爾,西非的南德意志王國,南美的巴拉圭等是第一批非東非領土試點地區,不過,達爾富爾有些特殊,這里事實上是東非的殖民地,不過名義上是獨立國家。
而剛果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注定不可能擺脫東非的影響,而且按照東非政府的估計,剛果以及其宗主國比利時也沒有拒絕東非的勇氣。
不過,剛果和比利時本土顯然不能混為一談,所以關于和比利時本土經濟領域合作的議題和就剛果經濟領域合作的談判是分開的。
而東非對于比利時本土也是比較重視的,在英國有意識阻礙東非同歐洲交流和接觸的總體方案下,東非和歐洲的交流與合作自然而然的會受到影響,尤其是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這兩個英國控制的海峽。
而比利時處于大西洋沿岸,所以和東非的合作并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而且比利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它在整個西歐地區有重要的作用。
在經濟上比利時是東非和法國,以及德國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尤其是比利時在和法國經濟領域的綁定更是如此,比利時的鋼鐵產能很大一部分就是被法國消化掉的。
所以,通過和比利時在經濟領域達成合作,有利于進一步加強東非經濟對歐洲的影響,而比利時本身經濟也不錯,算是一個優質市場,這也是東非所覬覦的。
不過,比利時處在四戰之地,所以東非和比利時的外交也容易受到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干預,不過任何國家經濟范圍的擴張本來就會得罪人,東非作為帝國主義國家的一員,本身就是其他大國的競爭對手,所以東非并不擔心其他國家的干擾。
反而因為比利時的特殊地理位置,正好處在英法德三個歐洲主要大國中間,如果東非能夠加強在比利時的影響力,這反而有利于東非和英法德三國的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