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東非解決這個相對不利因素的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大規模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困難集中在前期,一旦建設完成,后面也算一本萬利了,而東非的犧牲主要是數百萬黑人勞工,而上個世紀到本世紀初,黑人對于東非政府來說只是一串數字,或者說消耗品。
而解決了交通等基礎設施問題,才是本世紀初東非工業跨越式發展的基礎。
但是,在此前東非的工業發展成本顯然比歐美要高的多。
恩斯特對弗里德里希說道:“雖然我們東非在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看來是暴發戶,但是實際上,他們沒有看到為了東非的發展,我們付出了怎么樣的努力。”
“將近千萬人,為了東非的建設而喪命,正是因為這千萬黑人勞工的犧牲,才讓我們建設出世界第一的農業規模,世界第一的電力系統,世界第三的交通網絡,世界第四的水利體系等等,從而奠定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堅實根基。”
農業領域,東非的耕地面積世界第一,畢竟東非本身就是一個人口大國,對農業的消耗要大于美國,所以東非的耕地增長一直都比較快。
電力系統方面,東非則完全是布局早,而且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硬生生將東非建設成為全世界電力最普及和發達的地區。
交通方面,東非擁有世界第三大的鐵路網絡,僅次于北美和歐洲地區,在公路方面,東非公路建設長度僅次于歐洲,硬化路面長度又排在世界第一位,同時是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最后則是航運,東非的航運發達程度同樣僅次于歐美地區。
水利體系方面,東非只能排在世界第四的位置,而東非之前的區域是,歐洲,美國和遠東帝國。
前兩者比較好理解,畢竟歐美工業發展早,歐洲本身水利就比較發達,且有歷史積累的優勢,而美國則同樣有其地利上的加持,水利建設成本低。
至于遠東帝國為什么能排在東非之前,這是因為遠東帝國長期以來的歷史底蘊,遺留的家產豐厚,遠東帝國的歷史中水利建設領域的史料就比絕大部分國家的歷史都要深厚。
當然,這三個地區能夠排在東非之前,還有一個共同原因,那就是他們的自然條件優勢比東非要強的多。
長江,珠江,淮河……
萊茵河,多瑙河,伏爾加河……
密西西比河……
上述三個地區的河流條件就足夠讓東非眼饞的了,而且他們的區域平均降水量普遍要高于東非,相對于東非來說也更加穩定。
而這也為他們的水利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基礎條件,畢竟水利建設的前提條件在于“水”,沒有水,水利也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