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俄國能夠通過陸地,連接歐亞大陸的話,東非則是最有可能通過海陸,將歐亞一分為二的強大勢力。”
說到這里,赫爾曼內心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嫉妒之中,和德國相比,東非的地緣條件簡直“無敵”。
東非在地緣上進可攻,退可守,而且因為非洲位置的特殊性,他們比美國更具有進攻性。
“這些年來,東非正是靠著這種地緣優勢,在全球范圍進行擴張活動,南洋,中東,遠東,西非等等都有東非新建立的殖民地存在。”
而造成東非這種優勢的原因,則是東非三面都是些軟柿子,東非的北面是北非還有西非,這兩個地區顯然無法對東非形成威脅。
東面也就是印度洋范圍,也多是殖民地和落后國家。
西面的南美洲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巴西和阿根廷,和東非的差距也過于懸殊。
再看看德國,周邊沒有一個好相與的,這個時代的歐洲完全可以說是一座“怪物房”。
赫爾曼都不敢想象,如果把東非的地理位置換成德國,那該有多香。
威廉二世也咬牙切齒的說道:“東非的自然稟賦,確實讓人羨慕嫉妒恨,這也是他們在一戰中游刃有余的底氣,恐怕美國人撈的好處和東非對比都是小巫見大巫。”
為什么現在德國對東非的態度如此惡劣,實際上也是有根源的,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就是殖民地,其次就是經濟利益。
在戰前,東非“趁火打劫”了德國的殖民地,雖然說一戰前這筆買賣客觀來說是“公平公正”的,但是德國人顯然不會這么看,在德國視角里,自己就是吃虧的一方。
那可是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且涉及到中西非,南太平洋,遠東等地區,德國統一以來,幾十年的海外殖民成果,結果被東非輕而易舉的收入囊中。
而很顯然,東非并不這么看,在東非看來這完全是你情我愿的公平交易,畢竟,德國如果不把這些殖民地出售給東非的話,這些殖民地也只會便宜英法等國家。
但是,現在戰爭結束了,你德國又想打著主意把這些殖民地要回去,東非肯定不會同意。
這是兩國重要分歧之一,對德國而言,因為一戰的最終結果,德國的收獲并不足以抵消付出,這些海外殖民地的失去,更是讓德國十分心痛。
就領土方面來說,德國在戰后僅在東歐獲得了五萬平方公里的新土地,對比海外失去的上百萬平方公里國土,心里能平衡就怪了。
而經濟利益方面,德國更是對東非不僅不心存感激,反而抱怨東非在一戰中收割了德國太多財富。
作為一戰中德國最重要的供應商,東非賺的越盆滿缽滿,德國在戰后就越心痛,老子在歐洲打生打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結果東非一點力氣不出,就把德國積攢的大量財富搬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