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市。
英國想搗鼓國際聯盟這件事,在全世界都不是什么秘密,只不過一戰中英國的表現遠不及前世作為戰勝國耀眼,所以很多國家都處在觀望狀態。
就比如說和德國關系較好的國家,在此前他們對于是否加入國際聯盟顯然要考慮到德國,畢竟明面上看來,德國之前和英國是敵對關系,加入國際聯盟是否會得罪德國,或者對本國利益造成什么負面影響。
而現在,英、法、德、奧國都表態后,國際聯盟的組建顯然要提上日程,進度大大加快。
恩斯特看著歐洲的報紙,最近整個歐洲的輿論風向出現了重大變化,他問道:“歐洲民眾對于國際聯盟能在心理上接受么?”
之所以如此說,還是因為一戰的原因,一戰時英、法、德、奧,這四個國家可是分屬兩大陣營的生死仇敵,雙方付出了上千萬的犧牲,現在突然握手言和,怎么看都有些滑稽。
負責對外情報工作的莫林回復道:“陛下,就目前歐洲的輿論來看,英國和德國等國家,都在有意識的重整歐洲的共識。”
“相較于國仇家恨,顯然一戰對歐洲的傷害,也確實容易引發歐洲民眾的反思,所以對于建立國際聯盟這種用于交流和解決糾紛的平臺,在歐洲內部也是有很大市場的。”
歐洲民眾對于一戰這種幾乎將整個歐洲卷入慘烈戰爭的“悲劇”,事后自然會進行反思。
相對于復仇,很顯然和平才是民心所向,畢竟歐洲的底層民眾可不想再經過一次世界大戰。
“這個所謂的國際聯盟,實際上更應該稱為歐洲聯盟,是歐洲四國之間的無奈的妥協,而且卻是有益于協調歐洲的國際關系和事務。”
“世界大戰前,沒有這種溝通的平臺,這也是導致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莫林的這番話不無道理,在一戰前歐洲主要大國基本上是各玩各的,沒有暢通的聯絡渠道,這樣就很容易使得一些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就比如導火索塞爾維亞,當初如果各國間有一個情報交流平臺,說不定就能避免沖突的進一步擴大。
恩斯特問道:“那你們認為,英國和德國能放下恩怨,推動這個國際聯盟的組建,他們的目的僅僅是如此么?這對于我們又有什么影響?”
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能讓兩個敵人放下仇恨,轉向合作,除非是為了應對其他的敵人,基于這一點,再結合當下德國和俄國的沖突,我認為這是歐洲應對外部競爭和威脅的一次嘗試。”
“德國現在的主要精力是對付俄國人,而英國則面臨著全球霸權的衰落問題,尤其是對美國和我們,這恐怕才是兩國合作的基礎。”
“當然,我并不看好歐洲的這種合作,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繁多且復雜,各個心懷鬼胎,國際聯盟就算能組建,也不可能解決這些矛盾。”
在弗里德里希看來,英德兩國的想法很好,但是他們真的能不受挑撥,從而精誠合作么?只能說難度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