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也是英國政府為什么能放下成見和恩怨,與德國合作的原因。
作為世界霸主,英國手中始終把持著全世界最多的地盤和市場,而東非和美國這種體量的工業國家,想要對外擴張,毫無疑問會對英國造成威脅。
這就像之前,德國對英國的挑戰一樣,結果是英國整體上還是實現了對德國的壓制,可面對東非和美國這兩個更難纏的對手,英國就完全力不從心了。
英國能把德國的出海通道堵死,但是這招對東非和美國完全沒用。
克里斯蒂亞諾也支持普里皮亞特的說法:“不錯,英國和德國的目的,就是利用這個國際聯盟,從而限制歐洲之外國家的發展。”
“到時候,在國聯上歐洲肯定會在對外問題上團結一致,從而推動不利于我們和美國的一些方案實施,如果加入這個國際聯盟,那我們反而會因此受到掣肘。”
這種考慮完全站得住腳,甚至恩斯特結合前世歷史經驗,歐洲就是這么干的,美國就因為受到了英法刁難,所以拒絕加入國際聯盟。
而且美國一直都盛行孤立主義,加入國聯和孤立主義這個美國長時間執行的國策有一定的沖突。
當然,這也和國聯是一個非強力的國際組織,加入國聯實際意義不大有關。
有反對,自然也有支持,東非外交部長弗里爾就說道:“對于是否加入國聯,我的意見是應該加入其中,這有利于我們借助這個平臺,加強和其他國家的聯絡,尤其是非列強國家。”
“因為歷史原因,這些國家長期受到歐洲列強的影響和控制,畢竟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就是近現代世界文明的中心。”
“因為大航海時代的掀起,歐洲各國在世界范圍建立起了廣泛的影響力,現在國聯的出現,如果能操作好,這無疑是一個我們和其他國家交流聯絡的平臺。”
“這也符合目前帝國在外交領域更加積極和開放的基本國情,當然,前提是國際聯盟并不會對東非形成過度的干預。”
“但事實,國聯只是一個非強力國際組織,即便歐洲各國有意壓制,實際上我們也可以不予理睬,最壞的情況下,大不了退出,對我們也沒有太大影響。”
這一點在前世同樣可以找到參照,就比如后來蘇聯加入國聯,就是抱著這種想法,從而加深蘇聯的國際影響力,雖然后來蘇聯又被開除了。
但這也正說明蘇聯不被“國際社會”所認可,而20世紀初的國際社會一般來說就是歐洲。
東非自然也有想要獲得“國際認同”的人存在,這就和東非國內有些人,一心想打入德意志圈子一樣。
而實際情況卻是,東非在國際社會上的受待見程度只能說一般,甚至作為一個自詡德意志國家,德國和奧地利對東非的態度也在戰后發生了轉變。
國家之間只有利益,在一戰前德奧兩國民眾對于東非一直都不待見,而政府層面,因為有求于東非,所以關系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