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東非從歐洲進口的石油總量呈逐年下降趨勢,畢竟歐洲許多國家都缺乏石油,尤其是德國,這種情況下奧匈帝國的石油更傾向于自身消化或者出口德國,而羅馬尼亞地區的石油也主要被德國買走。
至于俄國這個原本的歐洲最主要石油生產國,東非早就撤走了,而且,因為戰爭的原因,俄國的油田產能遲遲沒有恢復一戰前水平。
總而言之,東非對歐洲地區的石油進口基本上到了收尾階段,再過一段時,而這條線也是原東非最容易被掐斷的,畢竟要經過英國人控制的蘇伊士運河。
而在美洲,美國對東非的石油出口一直比較穩定,這些年倒是加拿大和委內瑞拉對東非石油出口用量在不斷增加。
最后是東非自身的東加里曼丹殖民地,其石油產區基本上是前世印度尼西亞的油田,而東非對這里石油資源的利用,連帶著英國控制下的北加里曼丹殖民地也加大了對當地石油的開采,其中很大一部分也被賣給了東非和德國等國家,畢竟英國自身也消化不了。
就從東非海外石油進口情況可以看出,如果想要封鎖東非的石油運輸通道,除非有國家能夠同時把東非海軍堵在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東非近海里,但是,很顯然沒有國家能做到這一點。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本世紀初的英國倒是有能力趁著東非海軍弱小的時候,把東非圍堵在非洲大陸,但想做到這點,恐怕也要皇家海軍全部出動,至于為什么是八十年代后,因為之前東非根本沒有像樣的海軍。
而事實上自從南非戰爭后,英國基本上就失去了對東非全面封鎖的能力,那個時候東非海軍已經發展到了一定規模,而英國作為世界霸主,也不可能只盯著東非一個國家,讓其他國家撿了便宜。
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英國霸權的衰落,這不是拼盡全力把東非按下去就可以做到的,畢竟就當時英國人的視角來看,美國和德國甚至俄國的威脅還在東非之上。
這幾個國家,英國按下去一個,或者兩個都沒有太大作用,就比如前世,真正被英國按下去的國家實際上只有德國,但是最后英國的霸權還是被美國和蘇聯瓦解掉了。
而這個時空里,英國人的處境更加困難,在恩斯特的干預下,英國人連德國都擺平不了,海外對美國和東非更是無計可施,眼下也就是俄國工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否則又是一個英國擺平不了的國家。
換句話說,現在英國所謂的世界霸主,完全可以看做一個有名無實“名譽頭銜”,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世界上的主要大國還沒有把英國一個名譽頭銜去掉的想法。
當然,之前德國想這么干,但是失敗了,而東非和美國則比德國要穩健許多。
畢竟,就算掀掉了英國的遮羞布,大家也拿不到“世界霸主”的寶座,依舊會互相牽制,所以還不如讓英國繼續當這個“虛君”。
不過,英國這個虛君也當不了太久時間,主要還是英國自身有心無力,而世界霸主代表著權力的同時,同樣代表著責任。
現在的情況是英國的權力因為其他大國的崛起,還有殖民地和落后地區的民族覺醒而日益萎縮,實際好處拿不到,卻還要承受世界霸主的責任。
就像現在很多國家和區域沖突,大家都會選擇英國這個“老大”作為調解人一樣,這顯然是費力不討好的事。
過去,英國作為世界霸主,同時實力強悍,巴不得英國以外的地方沖突不斷,然后英國好從中獲利,但是現在,就算英國費盡心思調解沖突,也很難拿到太多利益,甚至會因為其他大國的干預,得不償失。
這也就是說世界霸主的頭銜對于英國正在從收益向著負擔轉變,當然,現階段下,英國的收益還是大于負擔的,所以英國依舊在竭心竭力的維持著舊有的國際體系。
但這并不意味,英國會死抱著這個舊體系不放手,雖然英國是這套體系的制定和構建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體系和制度必然會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