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在東非的殖民活動,不能夠迅速轉化為實力的話,那當時黑興根王室所做出的所有努力,恐怕也只是為當時的列強國家做嫁衣。
所以在南非戰爭以前,黑興根王室的任務就是“迅速占領,迅速移民,迅速開發,迅速建設。”
將東非殖民地打造成家族的自留地,并且有能力在和列強的競爭和威脅中保住殖民成果。
要趕在19世紀八十年代來臨前,在非洲大陸上擁有一定的人口規模,農業和工業基礎,甚至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足以應對其他殖民者的威脅。
而這就導致東非前期的任何項目都追求“快”,主要表現在戰爭和農業建設兩個方面。
而到了八十年代后,東非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甚至已經建設成了一定規模的國家,這個時候,東非依舊不能松懈。
因為這個時候,歐洲列強也正式開始大規模涌入非洲,于是在經過長達二三十年積累和發展后的東非,第一次開始了和列強國家的直接沖突。
而東非當時最主要的對手就是葡萄牙和英國,這直接引發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南非戰爭,東非也直接通過這一戰,確立了東非在非洲的地位。
而南非戰爭,并不意味著東非的發展就結束了,這個時候東非作為一個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性大國,開始參與國際競爭中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工業發展領域和世界其他國家同臺競技,畢竟落后就要挨打,當時東非依舊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
這也就意味著東非依舊面臨著帝國主義國家卷土重來的危機。
就像近代埃及在阿里的改革下,短暫雄起一樣,當時埃及通過一系列改革,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富國強兵”,但是具體效果依舊沒有擺脫“落后農業國”限制,在英法重回埃及后,阿里改革也就正式宣布失敗。
而九十年代初的東非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農業國面對工業國就是沒有優勢,即便暫時取得勝利,后面也大概率會失敗,這主要是容錯率的問題,工業國的容錯率就是比農業國要高的多。
就比如南非戰爭,東非勝利帶來的也就是一段時間的和平,但是作為失敗者的英國卻幾乎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如果當時東非躺在南非戰爭功勞簿上,不再發展,后續必然會面臨新的危機。
所以,在九十年代后,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把東非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世界上的工業強國,就成了當時階段東非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務。
而九十年代以后,東非的工程建設進度比之前更加夸張,短短三十年時間,東非就建設了二十多萬公里的鐵路,數百萬公里公路,改造一大批現代化港口,鋼鐵產量每年步入一個新的臺階……
可以說一戰以及一戰前的東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和工程領域的奇跡,從而徹底奠定了東非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基礎。
但這一個個經濟奇跡的背后,都不能忽視一點,那就是為了盡可能擺脫貧窮落后的現狀,東非同樣犧牲很大,而且在建設上盲目追求速度,也埋下了不隱患。
總結來說,就是過去東非粗獷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再符合如今東非國家的實際情況。
在成為初級工業強國后,東非同樣要面臨“人工成本上升”,“世界工業產能過剩”,“各國關稅壁壘”,“產品競爭力不足”,“科技水平低下”等等各種問題,所以從五五規劃開始,東非經濟發展的轉型也就此開始。
而在工程建設領域,過去東非盲目追求進度,從而忽視工人安全,對生態造成的影響,設計不科學等等問題,現在肯定是不行了。
簡單點說,過去東非為了經濟發展完全不把人命當成一回事,但是過去東非有黑人勞工可以犧牲,現在肯定不能拿本國公民的生命安全開玩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