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和蘇聯的貿易,依舊是有利可圖的,就比如機械設備出口以及糧食出口。
前者不需要多說,而關于后者,蘇聯一直都是一個糧食比較缺乏的國家,蘇聯的農民因為蘇聯經濟政策的原因,生產積極性并不高,畢竟糧食賣不上價格,他們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和勞力進行大規模農業生產。
帝俄時代的農民,為了生存,必然會想方設法的增加糧食產量,畢竟糧食產量越高,他們的收入也越高。
而蘇聯的農民,抱有的想法則是反正糧食賣不上價,還不如少種一些,反正只要夠家庭自給自足就夠了,而這導致的結果自然是蘇聯糧食供應相對緊張。
當然,蘇聯依舊是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畢竟農產品的涵蓋范圍很廣泛,而糧食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除了糧食以外,棉花,橡膠等蘇聯不能種植的農業作物,其農產品也是蘇聯需要大量進口的必須物資,而這些方面,東非和蘇聯的貿易量就不小。
農產品領域,東非和蘇聯的之間的貿易,算得上是長期生意,畢竟兩國各取所需,蘇聯和東非的氣候具有互補性。
而且,兩國之間的貿易在蘇伊士運河的加持下,也比較便利,至少相對于其他熱帶國家,除了印度以外,東非的優勢更明顯。
而印度陸地上距離蘇聯更近,海運層面和東非只能說旗鼓相當,而且印度能夠給蘇聯提供的農產品不管種類還是規模都更少。
東非也不害怕蘇聯賴賬,畢竟蘇聯在不解決自身問題的情況下,只有從外部進口這一個渠道。
就比如前世,蘇聯為了滿足自身的棉花種植需求,在中亞建設了大量棉花田,而目前蘇聯沒有幾十年時間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這也就是說東非和蘇聯之間的棉花貿易,至少還能維持個幾十年時間。
當然,這種長期且穩定的貿易,并不在這次恩斯特的考慮范圍之內,恩斯特是想借助約瑟夫在全面調整蘇聯經濟之前撈一筆。
所以,恩斯特說道:“趁著這幾年時間,多賣一些我們淘汰的工業設備給蘇聯,我們并不一定非要真金白銀,他們可以拿一些我們稀缺的礦產,或者是文物來換。”
“沙俄時代,從世界各地掠奪了大量文物,而我們可以通過和蘇聯的貿易,將一些我們重視的文化產品,引入到國內。”
在上一次俄國內戰時期,東非就從俄國搞到了不少文物,現在恩斯特想要的更多,畢竟之前俄國的文物因為比較有價值,所以被私藏起來的也多。
而蘇聯工黨掌權以后,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在蘇聯工黨的經濟政策下,很多過去在俄國值錢的文化收藏品價格大幅度縮水,甚至變得“一文不值”,而且蘇聯政府對于這些“封建殘余”也不太重視,更傾向于用這些東西,換取國家發展的外匯和工業設備。
而接下來幾年,隨著約瑟夫的掌權,蘇聯政府勢必會放出更多的好東西,流入到國際市場上,畢竟約瑟夫可是極力推動蘇聯工業發展的人,而他的經濟計劃可是相當宏大,對資金的要求也更多,所以為了籌措更多的資金,約瑟夫政府必然要想盡一切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