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世紀初,德國馬克試圖國際化的時候,遇到的一個重要困難就是缺乏殖民地網絡的支撐。
而東非的殖民地,不管大小和經濟價值,起碼數量眾多,而且比較分散,而這也有利于萊茵盾在全世界的流動。
恩斯特強調道:“金融產業是國際產業結構中的最頂層,同時也是最暴利的產業,而帝國想要成為世界性大國,就必須推動本國的金融產業建設,同時拓展海外影響力。”
“對于帝國金融產業的發展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制度的建設和優化,來提高萊茵盾在國際的信譽。”
“這同時也是我國金融產業的短板,帝國金融產業不缺乏經濟基礎,和政治軍事的保障。”
經濟基礎上,東非是世界工廠,工業總產值位居世界第一位,能夠提供全面且豐富的工業產品為本國金融產業發展背書,同時東非又是糧食,棉花,橡膠,茶葉等重要農產品的供應中心之一,掌握著世界眾多農產品的定價和議價權,最后,則是東非礦產資源種類豐富,且比較全面。
東非的工業,農業和礦產資源,都在國際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這毫無疑問使得萊茵盾成為世界貿易結算中的主流貨幣之一,萊茵盾和英鎊,美元等貨幣一樣,可以買到絕大部分商品。
其次,是貿易網絡,英鎊之所以成為世界貨幣,倫敦作為全球貿易中心的地位和樞紐價值必不可少,如果把世界貿易網絡類比東非鐵路網的話,倫敦大概率就相當于東非鐵路網的中心樞紐新法蘭克福市。
而東非從本世紀以來,就一直致力于建設以東非為核心的全球貿易網絡,除了海外殖民地擴張以外,還有企業出海,國家和區域間的合作等等,都有這個原因。
這也是蒙巴薩為什么能成為東非金融中心的重要依據之一,作為貿易網絡中心,這個中心樞紐的位置必然極佳,倫敦和紐約皆是如此。
而蒙巴薩有利于輻射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四塊大陸,這個優勢是倫敦和紐約所不具備的。
或者說蒙巴薩是以印度洋為核心,而倫敦和紐約則以大西洋為核心,而這也就意味著倫敦和紐約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而且不僅是倫敦和紐約,東非的卡賓達,羅安達和法國巴黎,同樣是大西洋地區的重要競爭者和參與者。
之前就曾經說過,東非向來喜歡在東西海岸產業布局上搞備份,而這也導致目前東非有五個城市試圖成為金融中心,除了東非首都萊茵市以外,東西海岸各有兩座城市,東海岸是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而西海岸則是卡賓達和羅安達。
萊茵市很好理解,畢竟是帝國政治中心,而且它主要方便為本國提供服務,因為地處內陸的原因國際業務并不好開展。
所以東非政府為了建設世界金融中心,對蒙巴薩的支持力度最大,這是因為蒙巴薩的地理位置最佳,而達累斯薩拉姆相對差一些,不過這并不意味達累斯薩拉姆沒有超越蒙巴薩的可能性,畢竟東非政府只是更支持蒙巴薩。
只要蒙巴薩自己不出問題,那他大概率不會被達累斯薩拉姆超越,而這又涉及到之前恩斯特提到的金融制度問題,目前蒙巴薩的金融產業已經大幅度領先達累斯薩拉姆,所以只要蒙巴薩不遇到重大信譽破產問題,他就能靠著先發優勢壓制達累斯薩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