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遠東帝國的效率向來并不低,只不過過去遠東帝國的思想體系主要為農業社會服務,而18世紀中期以后,隨著英國完成工業化,世界已經進入了工業的時代。
但是,前世當遠東帝國完成整體思維轉變后,新的國際秩序已經重新建立,它已經錯過了上一輪的時代紅利。
假設未來東非重塑國際體系的話,勢必也會隨手關上車門,堵死絕大部分國家的晉升通道,前世的美國就是如此,在美國構建的國際體系中,世界各國可以分為三大類,也就是消費國,生產國和資源國。
只不過,這套體系下出現了遠東帝國這個異類,靠著強大的體量和制度優勢,集齊了幾乎全世界大部分生產活動,從而有了擺脫美國鉗制的潛力。
當然,關于國際分工這個問題,并不是如今東非這個重要的世界大國所能決定的,就是世界霸主英國也無法做到這一點。
恩斯特更主要的強調后者,也就是關于企業和工人的問題。
他說道:“世界經濟的頻繁動蕩下,我們東非也不可能完全獨善其身,所以,帝國更要居安思危,牢固本國的經濟根基。”
“而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就在于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所以,在六五規劃期間,繼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對于我們來說十分重要。”
“尤其是在國際工黨活動日益猖獗的現在,我們如果不處理好這個問題,那沙俄就是帝國的前車之鑒。”
“同時,做到這一點,也有利于帝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增強帝國應對經濟危機的能力,進而避免政治上的危機。”
“而具體做法,則在于在不影響經濟運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維護勞工權益,比如強制地方最低工資標準,規范勞動時間和強度,加強勞工福利待遇,設立各種勞工保險等等。”
“這都需要我們接下來進行重點探索,畢竟,如果我們不主動去做這些事,那工黨肯定愿意幫我們做,而且還會把我們一腳踢開,掛在路燈上。”
外憂內患下,才能更好的鞭策東非的官僚們,所以,蘇聯這個國家存在的意義也在于此,只要它矗立在那里,對于世界其他國家政府就是一種鞭策。
恩斯特接著說道:“同時,這也是為了更好的刺激國內的消費,只有民眾手里有了錢,他們才有意愿購買更多的商品,從而促進經濟的循環。”
“在如今這個關稅壁壘問題日益嚴重的時代,我們必須不斷鞏固帝國的經濟護城河,更加完善國內的大循環。”
“甚至在情況最危急的時候,我們說不得要重提一些全面計劃經濟時代的政策和辦法。”
顯然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從19世紀中期到本世紀初,世界爆發經濟危機的頻率實在太高,幾乎隔幾年,經濟危機就要爆發一次。
而上個世紀,東非能夠做到獨善其身,那是因為當時東非實行閉關鎖國的大國策,根本沒有主動融入世界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