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這個地方,對于英國官員何嘗不是“流放之地”,旁邊就是大英帝國的明珠,富得流油的印度,他們卻只能在錫金作威作福,哪怕使出全力也撈不到多少油水來。
別說印度,哪怕隔壁的尼泊爾,不丹顯然也比錫金這個地方有前途的多。
現在居然有“澳大利亞企業”跑到錫金來投資,這對于錫金的英國官員們來說,也是上下其手的好機會。
當然,東非的錢也不是那么好拿的,至少接下東非在錫金的行動,他們也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如果有人不識趣,東非國家安全局不介意讓他們嘗一嘗東非情報部門的特殊手法。
這也是察爾森大使上任錫金的底氣所在,背靠東非這個強大帝國,即便真讓英國政府發覺,英國人也不敢拿他怎么樣,頂多把察爾森驅逐。
察爾森說道::“現階段,東非在錫金沒有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打算,所以,你也不用太擔心,我們把你當做犧牲的棋子。”
“對于帝國而言,錫金只能起到遏制未來印度發展的一點作用,但是,對于我們而言,壓制印度發展的方式有太多選擇,相較于錫金,不丹,尼泊爾,緬甸等等國家,顯然更有價值,而且能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這次政府派我來錫金,也算你們錫金的一場機遇,如果你們能把握住,對于錫金未來的命運絕對是好事。”
“畢竟,東非已經是印度洋事實上的霸主,英國終有一天要從南亞地區撤走,早上船和晚上船的區別,我相信納姆加爾國王,你也有自己的判斷。”
納姆加爾自然也知道現在東非開出的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可這張現在不能兌現的空頭支票,也讓他有些心動。
正如察爾森所言,東非已經是印度洋區域的霸主,而未來這一地位和趨勢也會越發穩固,因為,英國確實在不斷的衰退之中。
從一戰到現在,這幾年時間里,東非不斷在印度洋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尤其是中東地區,英國可謂節節敗退。
雖然英國的殖民地損失并不大,可原本許多中立國家,已經動搖,比如奧斯曼帝國,波斯,阿曼,也門等等,這些國家過去只有英國一個選項,而現在他們越來越多的向東非靠攏。
而這也進一步加劇英國印度洋殖民地內部的反抗趨勢,就像一頭獅子,到了年老力衰的時候,稍微狀態有些不佳,就有可能受到挑戰和試探。
現在南亞地區,作為英國在印度洋的核心利益,受到的波及比較小,但是印度的那些王公貴族還有地方武裝,他們也不是沒有外部渠道,對于英國衰落這件事完全一無所知。
甚至已經有一些印度人,和蘇聯取得了聯系,這都說明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并非鐵板一塊。
印度本土勢力有這種見識不足為奇,畢竟英國本身對于印度的限制就不嚴格,有許多印度商人隨著英國在海外的擴張游走,他們的見識也不少。
就比如阿富汗戰爭,南非戰爭,一戰這些戰爭中,英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早就在印度部分上層社會里破滅了。
他們只要知道,英國在面對其他國家也會遭遇失敗,那就不可能繼續老老實實的服從英國人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