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對東非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顯然是一件好事,沒有這些人存在,那蘇聯對國際秩序的破壞力就太大了。
彼之英雄,吾之仇寇島,相對于那些世界主義理想者,還是蘇聯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看起來更順眼。
實際上,不僅僅是蘇聯,除了英法以外,其他列強國家絕大部分不介意如今國際秩序的崩壞,但更多的希望對英法取而代之。
……
隨著1928年的悄然到來。
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變革在中東大地上發生了,奧斯曼帝國凱末爾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式出臺,并且在奧斯曼帝國這個已經病入膏肓的國家實施。
而這位奧斯曼帝國的鐵血獨裁者,第一刀就砍向了在奧斯曼帝國根深蒂固的阿拉伯教。
不同于一般的改革者,凱末爾雖然年輕,并且是剛剛登上政治舞臺上的新人,但他對這個國家的操控力,絲毫不弱,而他最大的底氣就是奧斯曼帝國軍隊。
軍隊出身,掌握著兵權,同時又富有理想和活力,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已經可以預想到一些結果。
伊斯坦布爾,托普卡帕宮。
凱末爾正在和奧斯曼帝國新蘇丹,穆罕默德七世進行“交流”,老蘇丹穆罕默德六世,沒有撐過去年。
這倒不是凱末爾政府做了什么手腳,穆罕默德六世的確是死于疾病,當然,政變可能加速了這一過程。
因此,他的幼子,在凱末爾扶持下,成為帝國的新蘇丹,也就是穆罕默德七世。
凱末爾這個獨裁者躺在沙發上對穆罕默德七世說道:“蘇丹陛下,今年開始,我們要把政府遷徙到安卡拉去,安卡拉在小亞細亞半島高原地區的腹地,群山環抱,易守難攻,提供了較高的安全性。”
“反觀伊斯坦布爾,它的地理位置,對于如今帝國而言,已經成為了一種負擔,在帝國強盛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伊斯坦布爾,作為控制歐洲領土的戰略支點。”
“但是19世紀以來的歷次戰爭,充分證明了,隨著帝國實力衰退,伊斯坦布爾不再適合作為帝國政治上的中心,不僅容易遭到大國的侵擾,甚至希臘,保加利亞這種小國,都可能威脅到伊斯坦布爾的安全。”
“除此外,因為前幾任政府的不作為,帝國在歐洲的領土,幾乎損失殆盡,這也讓伊斯坦布爾從帝國核心,幾乎變成了邊境地帶。”
“一旦伊斯坦布爾發生變故,那對整個國家都是極大的打擊,甚至有可能造成帝國的徹底分裂,所以遷都就成為了帝國唯一的選擇。”
在過去,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深入巴爾干半島和黑海沿岸,加上北非等地,伊斯坦布爾的地理位置,實際上是處在帝國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