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中最好的對象就是蘇聯,蘇聯體量龐大,但是工業和軍事能力遠不及德國。
前世,德國因為戰敗的原因,所以采取和蘇聯的合作,讓蘇聯的軍事和工業取得了巨大進步,就比如兩國聯合研制武器等等。
而這個時空里,蘇聯也就沒了這個機會,反而被德國嚴防死守,這顯然極大限制了蘇聯獲取軍事和工業技術的途徑,再加上沙俄和之前蘇聯對德國的糟糕戰績。
這使得整個國際社會都不看好蘇聯,假設兩國發生戰爭,那大部分人都認為德國必然會取得勝利。
如此“貧弱”的蘇聯,顯然需要一定的扶持,從而來達到部分國家制衡德國的需要,這其中就包括英國,法國,甚至是美國和東非這種域外國家。
法國反德的意圖是公開的,而英國對德國也算新仇舊恨,至于美國和東非,同樣不希望歐洲出現一個能夠主導歐洲的強權出現。
因此,蘇聯就成為了這個被“選中”的國家,這也導致很多國家目前和蘇聯的關系十分微妙。
一方面他們仇視蘇聯,但是另一方他們又需要蘇聯來維持歐洲的平衡,所以,許多國家在對蘇聯的態度上十分矛盾。
可能也只有德,奧,日這三個列強,在肢解和扼殺蘇聯的態度是最堅定的了,他們和蘇聯有著直接的領土矛盾,意識形態沖突,利益沖突等等。
德國和奧匈帝國都對東歐市場十分重視,而蘇聯也想向西擴張,他們之間屬于不死不休的關系,而日本和蘇聯的矛盾在于遠東。
這是列強對蘇聯的態度,而非列強和蘇聯之間,奧斯曼帝國顯然和蘇聯的矛盾也挺大,至于遠東帝國和蘇聯也有領土上的糾紛,只不過這些國家實力太弱,即便他們和蘇聯有矛盾,卻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東非對蘇聯的態度就十分曖昧了,就現階段來說,蘇聯的存在對于東非利大于弊,東非可以打著反蘇的旗號,加快進入中東,中亞等地區,擴大勢力范圍。
同時,蘇聯和東非之間的實力差距過大,所以東非對蘇聯并不太過擔憂,蘇聯唯一能對東非產生威脅的也就是意識形態武器,可東非同樣有反制蘇聯的辦法,東非民眾不是沒有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所以被蠱惑的可能性小,同時,東非“工黨”也能對蘇聯思想武器進行緩沖。
最后則是東非的沙俄流亡政府,雖然如今蘇聯政權已經穩固,但用來惡心蘇聯人還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蘇聯內部斗爭嚴重,這也就意味著總有對蘇聯政府不滿意的人,源源不斷的出現,這些人里總有能被帝國主義國家“詔安”的存在。
實際上,隨著蘇聯工黨掌權到現在,也有將近十年時間,世界各國對蘇聯的“恐懼”,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一定程度的減弱,至少近期蘇聯在對外輸出方面,就已經失敗了兩次,也就是匈牙利和遠東帝國的兩次失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