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是出口蘇聯,棉花最多的國家,這也和東非和蘇聯的歷史淵源有關,早在沙俄時期,東非就已經成為中東歐地區的主要棉花供應國,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沙皇俄國。
在19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沙俄的棉花基本依賴進口,甚至進口棉花占比超過百分之九十,其中絕大部分來自美國南方棉花產區。
而七十年代后,隨著沙俄對中亞地區的一系列征服活動,這讓沙俄棉花種業有了可能性,開始在中亞地區積極推廣棉花種植。
到19世紀末,沙俄的棉花自給率就達到了百分之四十,但依舊有百分之六十依賴進口,而同時期,隨著印度和東非棉花產業的興起,沙俄也擴大了進口渠道。
截止到到沙俄覆滅前,沙俄進口棉花占比已經跌落到不足百分之五十的市場份額,但就算剩下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缺口也是十分巨大的。
現如今,蘇聯棉花的進口占比大約在三到四成左右,但是蘇聯和沙俄不同,它面臨著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即便有獲取棉花的渠道,其成本也遠比沙俄高的多。
因此,東非的棉花就成為了蘇聯最重要的選擇之一,每年沿著紅海抵達黑海的東非船只,有不少裝著大量的棉花等原料,供應蘇聯紡織業的發展。
除此外,橡膠也是工業發展必不可缺的重要戰略資源,而東非和英國又成了蘇聯最重要的供應商,全球絕大部分橡膠產區,基本操控在這兩個國家手里,然后才是美國,法國,荷蘭等國家。
東非對蘇聯橡膠的供應,基本上是量大管飽,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則是為了限制蘇聯合成橡膠工業的發展,類似的案例還有金剛石出口。
前世,蘇聯的合成橡膠工業是比較發達的,而造成蘇聯合成橡膠工業迅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所以,東非在這方面,頗有心機的盡可能滿足蘇聯橡膠進口需求。
總而言之,東非和蘇聯的貿易,看起來人畜無害,實際上暗藏玄機,并且盡可能的讓蘇聯工業對東非形成依賴。
恩斯特對弗里德里希說道:“蘇聯這個國家很特殊,我們不用和他們一般見識,只要做好我們自己的事就好,他們罵一兩句,反而對我們不是壞事,畢竟,蘇聯可是整個國際社會的禁忌,他們這樣做,反而有利于我們參與國際事務。”
蘇聯如果不罵東非,而是夸獎東非,那才是致命的,許多國家或者可以依據這一點把東非視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叛徒”,說東非通“工”。
弗里德里希點點頭說:“和蘇聯如果牽扯到一起,確實不是什么好事,畢竟我們本身就是帝國主義一員,理論上是不能和蘇聯有所瓜葛的。”
理論上不能有所瓜葛,甚至要表現出對蘇聯的極端反感和厭惡,但事實上這個世界看起來最反蘇的國家,東非,英國和美國,卻事實上也是和蘇聯最眉來眼去的三個國家。
反倒是德國,奧匈帝國還有日本,不怎么和蘇聯打嘴仗,但卻是最堅定的反蘇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