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潛在反東非情緒,有可能對東非在德國的一些商業領域投資造成損失,至于不被情緒所左右,那是完全不可能的,現在德國的狀況就是向著極端民族主義方向發展,沒有阿道夫,也會有其他德國人被這股逆流推上德國政治的前臺。
東非并不反感民族主義,但是德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并不將東非視為“同一民族”,至少阿道夫這種人心里,就是這么想的。
其實,德國和東非漸行漸遠,兩國地緣和經濟上的沖突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奧匈帝國,東歐還有中東這些地區。
這些地區都有一個共同點,既是東非的重要市場,又是德國的重要市場,上個世紀,東非作為一個農業國,和這些地區的主要貿易,以農產品出口為主,20世紀初,東非開始有能力向這些地區出口初級工業品。
而到了現在,東非已然成為和德國同一水平的強大的工業國,而且因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等等,東非工業品比德國工業品更加物美價廉。
這事實上對德國傳統的商品市場形成了沖擊,以前,東非和德國的出口商品不形成競爭關系,自然你好我好,現在,東非這等于是從德國的飯碗里扒飯。
當今世界,東非,美國和德國在工業領域三分天下,僅這三個國家的工業產值,就占到全世界的七成以上。
東非和美國因為地緣位置的原因,選擇性比較多,比如東非有亞洲,歐洲,南美三大市場;美國則有歐洲,遠東,美洲三大市場。
德國就比較難受了,唯一能倚仗的只有歐亞市場,而且同時面臨著東非和美國對這塊市場的激烈競爭。
因此,德國面對兩個工業上的主要競爭對手,能有好臉色就怪了,“東非(美國)搶走了德國工人的飯碗。”在如今德國就很有市場。
先不提東非和德國之間的矛盾,對于東非而言,德國其實已經成為一個對東非無足輕重的國家,在歐洲大陸上,奧匈帝國對東非的重要性都要比德國高的多。
經濟上,作為半工業國家的奧匈帝國和東非暫時無法形成競爭關系,合作大于競爭,甚至農業上兩國都能形成互補。
政治上,魯道夫皇帝和萊茵皇室關系密切,兩國政府間的關系也一直比較融洽,至少相對于德國,奧匈帝國更愿意和非洲大陸上的東非合作。
尤其是奧匈帝國境內的非奧地利地區,他們對德國并不信任,更害怕德國和奧地利合并,形成大德意志,對如今的地位造成威脅。
反之,奧地利,尤其是奧地利的工業資產階級,對東非沒有太大好感。
總而言之,東非和德國,奧匈帝國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兩國國內的不同地區,利益集團,各種政黨,企業對東非的態度都有各自的理解。
不過,這些問題,絲毫不會影響到東非,現在東非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圍繞本國利益,按部就班的穩步推進。
如今,德國的反東非情緒上升,無非是德國在經濟上難有作為,只能在政治上樹立“敵人”,轉移矛盾罷了,而東非卻依舊穩扎穩打的發展本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