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顯然都是利好農業發展的消息,因此,對于那些非基層人員而言,1931年的蘇聯農業不僅不應該減產,而是大幅度提升才符合常理。
真相恰恰相反,因為糧食產量提高,確實和以上因素有重要聯系,典型的就是東非農業,但是蘇聯政府卻忽視了農業中“農民”的重要性。
也可以稱之為“人”的重要性,東非也有合作社和國營農場,但是,為什么東非農業取得輝煌的成績,其中很關鍵一點,就是東非政府重視“農民”利益的保證。
說再簡單點,東非政府承認農民的合法收益,并且制訂了相對公平的獎懲制度,這才是調動他們積極性的真正原因。
糧食作物事實上是一種極其嬌貴的農作物,澇一點,旱一點,都有可能對糧食產量產生影響,還有種植期間,種子如何選擇,苗系如何照顧,后續病蟲害如何防治等等,都需要農民和企業精心打理。
在農業領域精耕細作的遠東帝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假設某一天,深更半夜,突然來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而此時農田里不需要這么多雨水,那遠東帝國的農戶也會半夜頂著狂風暴雨,到農田查看情況,扛著鐵掀,挖通田埂,把多余的水排出去。
而這件事發生在如今的蘇聯,情況可能就截然不同,集體農莊的農戶,半夜聽到大雨,他可能繼續選擇呼呼大睡,任由農田被雨水淹沒。
畢竟,這農田是集體的,而不是他個人的,亦或者這不在他的責任范圍之內,完全可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可能就是這一個原因,就導致今年的糧食減產,更別說農業種植中,還有許多實際情況,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這不是簡單且僵化的計劃性農業就能解決的。
總結來說,蘇聯領導人對農業領域的發展,有些想當然,擅長一刀切,并且本身也不太重視。
這種情況的出現,也不奇怪,因為蘇聯政府本身就說了,他們代表工人階層的利益,政府人員很多出身于工人,而不是農民,對農業本來就不太了解。
最后是蘇聯過于相信只要工業化,就能解決農業問題,因此,蘇聯的機械化程度,農業技術,農藥化肥產量確實都提升了,農業發展的情況卻并不理想。
現在,阿布拉姆等人,一方面對農業本身就不了解,另一方面,受到蘇聯政府輿論上的影響,他們當然想不到國內的農業出現了巨大問題。
而貿易代表處的最高負責人,也就是坎托羅維奇,也是收到莫斯科電報和指示后,才了解到如今蘇聯國內的可能存在的“糧荒”問題。
他對阿布拉姆等人解釋說:“莫斯科電報上說,因為氣候的原因,今年國內的糧食可能減產,還有就是為了提高民眾生活水平,飼養業對谷物的需求大幅度提升。”
“這導致國家目前糧食出現了暫時性的短缺,不過問題并不嚴重,只要等到明年調整過來就好了,但是我們必須要解決今年的糧食缺口。”
“因此,從東非等糧食出口國,進口更加低廉的谷物,就成了很好的選擇,畢竟東非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糧食價格本來就偏低,因為經濟危機,產量過剩。”
“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占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便宜,同時促進工人祖國的發展,按照約瑟夫同志的話,這是薅帝國主義羊毛,所以大家不用有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