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些情報被遞送到阿道夫的辦公室,卻并不一定引起阿道夫的重視,除非有大事件發生。
在成為德國首相以前,阿道夫就忙的不可開交,成為首相之后,他的時間更是所剩無幾,桌案上的文件堆積如山,所以很多情報都是一眼帶過。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阿道夫上臺后并沒有立刻展開對德國工黨的清算,他最近正在忙著收攏權力。
阿道夫能夠上臺,德國精英階層對工黨的恐懼是重要促成因素,所以阿道夫仍舊需要對德國工黨加以利用,榨干其最后的價值,那就是威懾德國精英階層。
德國精英階層原本對阿道夫的安排是“傀儡”,“提線木偶”,這自然不是阿道夫所能容忍的。
所以,他上臺后不僅沒有第一時間剿滅工黨,反而和德國精英階層搞起了對抗,通過在政府各個部門以及軍隊安插親信,實現自己掌握德國所有權力的最終目的。
近期,阿道夫和德國民族黨的工作重點,就是對德國軍隊進行人事調動,拉攏德國中下級軍官,基層士兵,還有親民族黨的高級將領,保證民族黨對軍隊的控制。
雖然國防軍部分高層對阿道夫的行為很不滿,卻又無可奈何,因為阿道夫已經成為帝國首相,掌握著大義。
他們又不可能通過軍事政變把阿道夫趕下臺,因為國防軍內部也有分歧,雖然阿道夫和民族黨分潤了軍隊的掌控權,但是阿道夫在擴充軍備上的態度和做法,又符合國防軍的利益。
總而言之,阿道夫控制國防軍只是時間問題,當他徹底掌握德國軍事大權后,阿道夫的地位就能徹底穩固下來。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段時間阿道夫本人放松了對德國工黨的關注,但是西里西亞工業區的紡織工人叛亂,又讓阿道夫把目光重新拉了回來。
阿道夫說道:“你們的情報我確實看過,可是這次西里西亞工業區紡織工人叛亂,正好和奧匈帝國的利貝雷茨事件碰上,這很難讓人相信兩者之間沒有關聯,是一場巧合。”
希姆萊卻說:“不,首相閣下,這就是一場巧合,畢竟不是所有的工人暴亂都一定會和工黨扯上關系。”
“就比如上個世紀初,英國和法國的許多工人暴亂,就完全是由他們自己組織的,而當時,歐洲工黨都還沒有出現成勢。”
“這次西里西亞紡織工人暴亂,就和上個世紀初的一些工人暴亂是屬于同一性質,不過,利貝雷茨事件也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西里西亞紡織工人之所以暴亂的動機也很簡單,自從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來,西里西亞就一直是帝國內部失業率最高的地區。”
“大量工人下崗,失去收入來源,即便我們吸納了一部分失業人員進入沖鋒隊還有民族黨,卻并沒有改變當地經濟的根本問題。”
“依舊有大量社會閑散人員成為不穩定因素,而這其中又以紡織工人最多。”
“西里西亞的紡織業規模,在帝國內部也排的上號,在經濟危機以前,直接從業人員就高達十萬以上,算上相關從業人員,包括印染,機器維修等就多達十幾萬人,這還不包括種植業的農業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