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爆炸案這種國際新聞迅速成為歐洲和世界上的熱點,不過,世界各國的反應也有所區別,蘇聯對德國政府進行了強烈譴責,而歐洲大多數國家,尤其是英國和法國,他們反而對阿道夫給予了贊揚。
和想象中不一樣,英國和法國雖然對德國抱有戒心,但是在現實中,兩國對德國采取綏靖政策。
實際上,只要德國不破壞英法維持的舊有國際秩序,或者說威脅兩國的霸權,那德國在英法兩國眼中,未必不是優良的“盟友”。
阿道夫想要發動戰爭,擴大德國的領土和市場,完全沒有問題,畢竟蘇聯就是距離德國最近,且完全能滿足德國胃口的龐大市場,并且蘇聯資源極度豐富,土地廣闊,這就能彌補德國資源短缺的問題。
換句話說,英法支持德國的軍事和擴張,但是限于德國和蘇聯為敵的這個大前提下。
而對于阿道夫對德國工黨的圍剿,這在英法眼中更是加分項。
現在,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實都已經偏向極端民族主義政黨,進而絞殺歐洲工黨的發展,維護他們自己的利益。
……
相較于隔壁德國,阿道夫不斷肅清自己的反對者,鞏固自己的權利,1934年初,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匈帝國的統治則進一步被削弱。
眼看,帝國秩序崩潰和糜爛,哈布斯堡家族尋求后路的決心進一步得到加強。
1934年2月31日。
在維也納,魯道夫皇帝同東非低調簽署了《杜布羅夫尼克港租借協議》。
負責這一協議簽訂的是東非新外交部長阿爾弗雷德,此時,在美泉宮,魯道夫和阿爾弗雷德正在進行交談。
“杜布羅夫尼克,是達爾馬提亞重要的港口之一,根據協議內容,這個港口將交給東非經營,并且允許東非海軍進入和修建軍事設施。”魯道夫用手指著達爾馬提亞地區上,最南端的城市說道:“我相信東非能夠利用這一點,加強在地中海方向的影響力,這也是兩國傳統政治友誼和互信的象征。”
杜布羅夫尼克是整個奧匈帝國最南端的港口,它靠近南邊的黑山,坐落于一處天然海灣之中。
至于魯道夫皇帝所說的重要性,就有待商榷了,在達爾馬提亞,對奧匈帝國最重要的港口首先是扎達爾,然后是斯普林特。
杜布羅夫尼克曾經確實有過一段極其風光的歷史,甚至能和威尼斯競爭,但那已經是幾百年前的事,公元1667年,杜布羅夫尼克發生了一場大地震,直接摧毀城市,此后杜布羅夫尼克經濟迅速衰退,進入奧匈帝國時期,也沒有緩過來。
在19世紀,杜布羅夫尼克已經變成了一座以療養和文化遺址為主要賣點的城市,而非經濟和軍事重鎮。
療養和文化遺址,說難聽在這個時代,完全沒有多大競爭力,杜布羅夫尼克就是在吃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