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說句實話,也只有借鑒意義,畢竟在冶金領域,東非和德國更強悍,尤其是特種金屬產業,擁有絕對話語權。”
“除此外,我能想到奧匈帝國真正領先于帝國的,大部分就集中在一些傳統工業了,就比如奧匈帝國工業用重型蒸汽機,但是,東非發展的重點在內燃機還有電機。”
“其他,方面奧匈帝國對帝國也沒有優勢,就奧匈帝國的工業水平來說,也就在中南歐以及東歐的工業落后地區中,顯得比較突兀,但是和北歐,西歐相比就完全沒有優勢。”
奧匈帝國的工業發展程度,必然是比不過東非的,因為東非自稱初級工業強國,而奧匈帝國現在工業發展的程度,只相當于東非自稱半工業化國家階段,也就是19世紀末進入到20世紀初的那個時候。
就以城鎮化水平來說,奧匈帝國現在只有百分之三十,而東非大約百分之四十,這就說明奧匈帝國工業化程度和質量遜色于東非,再考慮東非夸張的工業體量和龐大的人才儲備,兩國的差距就更明顯了。
就奧匈帝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蘇聯都已經趕超上來,因此,蘇聯在工業上更是實現了對奧匈帝國的超越,這也可以看出來這些年奧匈帝國發展的緩慢。
不過,這也好理解,從建國以來,奧匈帝國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一戰后,更是社會動蕩,經濟發展緩慢,所以,逐漸沉淪就成了必然趨勢。
當然,奧匈帝國作為列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對東非科技和產業發展起不到太大作用,還是能夠彌補一些些領域東非進度的。
就比如之前提到的工業用重型蒸汽機,雖然蒸汽時代已經過去,但是并不代表蒸汽機技術,就已經沒了應用場景。
還有奧匈帝國的軍事工業,技術人才,這些都可以對東非形成有益的補充,可以斷定,假設未來奧匈帝國解體的話,奧匈帝國必然會有一批企業和人才流失。
就比如奧匈帝國軍工業巨頭斯柯達兵工廠,它能夠發展起來,嚴重依賴帝國的軍事訂單,如果斯柯達兵工廠隨著捷克獨立,它必然會隨之衰弱。
除非,像前世一樣被德國吞并,然后為德國的對外擴張服務。
弗里德里希皇儲隨后,又和東非海關,商務部的人員進行了交流,相較于科研人員,東非海關和商務部對于奧匈帝國的技術優勢,或許更加了解。
畢竟,奧匈帝國的先進工業品,如果真比東非同類型產品更優異,那東非大概率會進口一部分,就像東非從德國蔡司進口光學鏡頭一樣。
最終經過長達一個月的整理,弗里德里希統計出了奧匈帝國大約三百多種優勢技術和產業,當然,這些技術和產業,未必就比東非先進,但是也絕對不遜色。
在整理出這份清單以后,萊茵皇室將它發往哈布斯堡皇室手中,哈布斯堡皇室依據此清單,再進行篩選。
畢竟,哈布斯堡皇室也未必能掌握清單上所有的技術和產業,奧匈帝國畢竟是資本主義國家,很多企業為私人所有,他們的技術并不掌握在帝國政府手中。
因此,即便哈布斯堡皇室能夠做主,賣給東非的技術和產業,數量也并不是很多,最后經過哈布斯堡皇室的回復,三百多項被縮減到四十七項,可謂大幅度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