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德國的收獲最大,包括奧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加利西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基本都落入德國手中。
而德國想要消化這些地區的難度也并不是很大,因為南斯拉夫的成立,還有倫巴第和威尼斯等區域割讓出去,這反而降低了奧匈帝國境內的非德意志人口,大約一千萬左右。
當然,達爾馬提亞王國獨立,也導致原奧匈帝國內德意志人口流失了一百多萬,這對德國來說不重要,現在奧匈帝國境內的德意志人口加上德國,兩國合并之后,占比就超過七成,未來的大德意志帝國,人口超過一億,德意志人口約八千萬。
而大德意志帝國也瞬間成為世界人口前六的國家,和美國相當,超過日本。
大德意志帝國的人口世界排名,其實和前世沒有變化,因為本時空里多出了東非這個排在世界第三位的人口大國。
這還是奧匈帝國近些年來人口增長不佳的結果,短短十幾年時間里,奧匈帝國就爆發了多次戰爭,先是一戰,然后是匈牙利叛亂,到現在的奧匈帝國內戰和外部干涉戰爭,大量人口喪命于戰火之中,亦或者流亡海外。
否則的話,德國兼并奧匈帝國,形成的大德意志帝國,人口就能輕松超過美國,而不是和美國旗鼓相當。
……
時間進入1935年后,全世界都知道,今年歐洲的格局將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德國吞并奧匈帝國,已經是路人皆知的結果。
在1月份,阿道夫和奧匈帝國代理總統弗勞恩費爾德,也就是原奧地利民族黨黨魁,宣布了奧地利民族黨將會改組,并且和德國民族黨合并,成為統一的新德國民族黨。
目前,德國和奧匈帝國,實際上都是黨國政治,所以,兩黨合并,就是為兩國合并做權力上的鋪墊。
對于德奧合并,國際社會上除了蘇聯以外,其他國家完全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反對聲音,甚至包括法國。
當然,法國也不是沒有動作,在奧匈帝國戰爭結束后,法國加快了馬其諾防線的建設和完善工作。
但是,修建馬其諾防線,明顯是一種“逃避”性的防御戰略,現在法國政府很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法國在一戰后,根本不配成為德國的對手,所以現在法國追求的更多是自保。
相較于法國人,蘇聯對德奧合并才是如臨大敵,畢竟法國人心存僥幸心理,蘇聯卻可以明確德國這是蘇聯的死敵,蘇德之戰只是時間問題。
而合并后的德國,其人口僅比蘇聯少了兩三千萬左右,現在蘇聯人口大約一點五億。
但是,這一點人口數量差距,德國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彌補,就比如波蘭,西烏克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家,都可以被德國利用。
這些國家或許對德國態度不一,但是都對蘇聯充滿敵視和恐懼。
當然,對于蘇聯來說,吞并奧匈帝國后,德國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工業和經濟,還有自給自足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