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東非和美國,在非洲西北部的支點雖然都很少,東非有多哥蘭和達赫拉,美國只有利比里亞,但是能起到的作用就大很多。
就比如前世,在二戰期間和冷戰期間,利比里亞的首都蒙羅維亞就為美國世界霸權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二戰期間,蒙羅維亞港是美國向北非和歐洲戰場運輸物資、軍隊和飛機的重要中轉站。當時蒙羅維亞的羅伯茨菲爾德機場,是泛美航空公司跨大西洋航線的關鍵樞紐,也是美軍空軍的重要中轉基地。
冷戰時期,美國國家安全局在利比里亞建立了龐大的通信和監聽設施,監聽歐洲、非洲和蘇聯的通信。
二戰和冷戰期間,美國的對手不管是軸心國還是后來的蘇聯,它們都是歐洲國家,非洲西北部在它們和美國的戰爭和競爭之中,僅僅是一個次要方向。
所以一旦進入和平時代,或者說美國單極霸權時代,其對利比里亞的重視程度就會自然下降。
可是,在非洲崛起了東非這個龐然大物之后,情況就徹底發生變化,利比里亞很有可能在未來,長期成為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要支點。
即便在非戰爭時代,美國出于和東非競爭的需求,也會長期維護蒙羅維亞等地的軍事,通信等設施,用于監視東非海軍在大西洋的活動軌跡,還有東非貿易動向等。
而未來,歐洲的最主要大國,也會因為東非的原因,加強在非洲西北部的部署,就比如前世蘇聯。
在冷戰期間,蘇聯對北非地區的是非常熱情的,其中典型的就是埃及,阿爾及利亞這些國家,都受到過蘇聯的大力支持。
而阿爾及利亞已經屬于非洲西北部國家,同時,蘇聯還參加過西撒哈拉區域沖突,扶持親蘇勢力,嘗試拉攏毛里塔尼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紹等國家。
雖然蘇聯在非洲西北部的擴張,最終失敗,但這主要是蘇聯的地理位置,確實很難對非洲西北部形成競爭力。
東非方面也不會重視蘇聯在這一區域的活動,反而……
臺爾曼說道:“對于西北非,未來歐洲的參賽者,大概率在德國和蘇聯兩個國家之中勝出。”
“蘇聯就算真的能主導歐洲事務,他們在非洲西北部也很難發揮影響力。”
“如果是德國,那就麻煩了,可能讓當地形勢發生劇烈變化,現在,德國已經獲得了地中海的出海口,他們在北非西部,能發揮的作用比東非更多。”
蘇聯出個黑海都困難,而波羅的海的海軍跑到這里,幾乎和遠征沒有區別。
反觀德國的區位,雖然談不上太好,也比蘇聯海軍的發展條件優出一個層次,不管從其大西洋沿海,還是亞得里亞海出發,難度都不高。
談到德國,克里斯汀內心也有些焦慮的說道:“現在德國在歐洲的實力,已經強大到了讓帝國都能感到一絲威脅的程度。”
“雖然說我們兩個國家,都是德意志國家,可是,德國方面的真實想法未必如此,內心可能并不把我們當成一個民族看待。”
“而且,德國和帝國也是有過一些歷史隔閡的,尤其是在殖民地問題上,德國一直對帝國感到不滿。”
一戰前,德國和東非的海外殖民地交易,是東非最讓德國人惱怒的一點,一直到現在都有大量德國人認為東非應該“歸還”德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