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納蒂廷古,就是前世貝寧(達荷美)西北部城市納蒂廷古,也是貝寧阿塔科拉省的省府所在地。
至于這個城鎮為什么掌握在東非手里,也很好理解,單純是納蒂廷古距離東非太近,所以東非在多哥蘭的殖民開拓活動中,將這塊土地兼并到東非的多哥蘭殖民地里。
曾經,多哥蘭還是德國殖民地的時候,和法國就對納蒂廷古進行過爭奪,不過法國人不管從現實利益,還是對德國的仇恨,都無法容忍德國占領這處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塞。
而東非顯然就不同了,法國在和東非關于西非問題上,一般都傾向于采取退讓政策。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法國早就不是19世紀及以前那個常年穩坐世界第二強國位置的國家,更何況東非不僅國力足以讓法國感到絕望,本身還是一個非洲國家。
如果在西非殖民問題上,和東非撕破臉皮,法國沒有任何可能性取勝,還有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丟失國際顏面。
所以法國政府很識趣的對東非多哥蘭殖民地的一些“非法”活動,選擇了沉默。
納蒂廷古和周邊區域,這些前世屬于貝寧的土地,就成了之前東非的領土,現在則成為哈布斯堡君主國的立根之基。
納蒂廷古鎮和達龐鎮,雖然都是多哥蘭北部“重鎮”,且為區域的行政中心,但是兩座城鎮完全沒有可比性。
納蒂廷古鎮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鎮,而不是達龐那樣名義為鎮的小村莊。
截止到1935年,納蒂廷古的人口就超過兩千三百余人,這也是多哥蘭北部最大的城鎮,僅人口就接近達龐鎮的四倍。
同時,納蒂廷古的經濟也比達龐鎮要強很多。
納蒂廷古及周邊區域,農業開發程度雖然也比較低下,但是超過達龐鎮轄區,這里已經有初具規模的棉花,花生等經濟作物種植。
也就是說納蒂廷古在農業領域,是領先達龐的,當然,納蒂廷古更主要的地方,在于它的地理位置,這里原本就是周邊勢力交匯的一個中心,所以貿易更加繁榮。
這中間還有一個推動因素,那就是多哥蘭在納蒂廷古的軍事部署,納蒂廷古有軍隊駐扎,這刺激了當地貿易的發展。
如果沒有貿易和軍事這兩個因素,理論上來說,達龐應該是可以超越納蒂廷古的,因為達龐的農業發展條件實際上更加優越,不管土地肥力,水源上都比納蒂廷古更具有優勢。
1935年11月6日。
洛美港。
卡爾皇儲和斐迪南大公二人,乘坐的東非貨輪在此處靠岸,對于多哥蘭這個陌生的地方,二人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這里就是多哥蘭的洛美港,發展的很不錯么!”卡爾皇儲站在甲板上驚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