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的殖民套路繼承了原本本土擴張的策略,非常重視人口,其他殖民者在海外殖民地的兵力和本國人口通常以千,百為計量單位,而東非動輒就是以萬為單位。
除了像達赫拉港那種彈丸之地,且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的區域。
高配額的人口基數,是東非牢牢掌握自家殖民地和海外領土的核心手段,只要有條件的地區,東非都不吝嗇大手筆的填充移民。
在這一點上,也就只有沙俄和東非比較類似,但是沙俄的殖民地,基本變成了自身領土,而東非的海外領土,并不適合完全本土化,別說海外領土,就是和東非緊挨著的達爾富爾,東非都沒有把他正式納入版圖之中。
不過,東非對殖民地和海外領地的苦心經營,是毫無疑問的。
路易總督就感慨著說:“東非所謂的殖民地,和我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他們的海外殖民地,其實就是掛著殖民地名頭的海外行省。”
“單以多哥蘭這個地方來說,它就類似于我國設立在阿爾及利亞的三個省,甚至更徹底。”
“阿爾及利亞好歹保留了當地人口,而東非在人口問題上十分極端,實現了根源性的‘德意志化’,完全和東非本土看齊。”
阿爾及利亞是法國殖民地,但是阿爾及利亞和其他法國殖民地有著明顯的區別,那就是法國將阿爾及利亞基本上看做自身領土,并且試圖把它和法國本土徹底融合,從而初步實現法國成為跨地中海帝國的目標。
這樣一來,從阿爾及利亞到法國本土中間的地中海區域,就完全變成法國的“內湖”,并且通過把阿爾及利亞打造成為“第二個法蘭西”,也能讓法國本土更加強大。
從而讓法國更加從容的應對世界局勢變化和強化法國本土對海外殖民地的統治力量。
到了20世紀初,一個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那就是出現在各個殖民帝國中殖民地對本土的反噬問題。
尤其是英國和法國,他們本土的體量太小,越來越難以壓制殖民地的發展,這一點英國尤其為甚,因為英國的很多殖民地,經過這么多年來的發展,都有了和本土談判的籌碼。
這一變化的直接結果就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新西蘭等英國殖民地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越來越強。
諸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實際上已經成為獨立國家,他們完全可以不通過英國參與國際事務。
南非情況雖然特殊一點,那是因為東非和英國間地緣競爭導致的,而東非和南非卻已經保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這讓南非在近些年來,擺脫英國控制的心思也越發活躍。
除了這些白人殖民地國家,印度等非白人主體殖民地,脫離英國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這些國家和殖民地,超出英國的掌控,本身就和英國本土的實力衰退有著莫大關系,當然這種衰退更多呈現的是英國本土和海外領地間實力的此消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