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化發展上,除了英國這個基本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以外,歐美其他國家,也只是略微領先東非。
包括德國,美國和法國,他們的城鎮化率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原本德國的城鎮化已經接近百分之七十,但是隨著德國吞并奧匈帝國,又讓德國的城鎮化數據被拉低。
同時,東非城鎮化率達到接近百分之五十,這也意味著東非的城鎮人口總量接近一億。
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畢竟在1935年,全世界人口過億的國家都沒有幾個。
“帝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數量增加到十七座,穩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蒙巴薩市人口超過二百四十萬,達累斯薩拉姆城市人口也超過兩百萬。”
蒙巴薩市和達累斯薩拉姆依舊在人口上對東非其他城市保持優勢,并且都已經超過兩百萬。
而在1935年,人口超過兩百萬的城市,全世界也就才十幾座。
在擁有人口超過兩百萬城市的國家之中,只有東非,美國和日本三個國分別擁有兩座人口超過兩百萬的城市,東非是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美國則是紐約和芝加哥,日本是東京和大阪。
實際上美國和日本的四座城市城市人口中,最低的大阪也接近兩百萬,其次是芝加哥超過三百萬,東京人口更是在六百萬以上,紐約接近七百萬,所以,東非的兩座城市完全不能和美國,日本人口最多的兩座城市對比。
好在,東非在百萬人口城市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達到了驚人的十七座,再過幾年就能妥妥的超過二十座,畢竟現在東非的城鎮化率才接近百分之五十,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而且,東非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如此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東非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平衡,除了東西海岸兩個前世經濟增長極以外,東非中部和南部的發展也并不遜色多少。
近些年,隨著東非南方經濟的松綁,該區域已經成為東非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
這主要得益于三點,首先是南方本就是東非資源最富集的區域,各種主要工業發展原材料都不缺。
其次,是近些年東非一直加強巽他海峽航線還有對南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貿易,這對南方也是一項重要利好。
最后則是南方的南水北調工程,解決了南非高原地區的水資源問題,促進了內陸工業發展。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讓南方經濟和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并且直接讓馬普托和新漢堡港兩座城市人口擠入百萬俱樂部。
“1935年,帝國鋼鐵產業也有新的突破,在大蕭條期間,帝國鋼鐵是唯二維持正增長的主要大國,截止到1935年底,帝國鋼鐵產量已經突破六千萬噸,遠超其他國家。”
“石油,銅,電力,水泥等等,產量都排在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