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對褚林光滿懷希望,隨后褚林光和杜鵑一起進入考場。
考場內,大部分考生早已就位。
道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階段的武考內容各不相同。
道試檢驗的基礎功夫。
以翹關和騎射馬槍為主,刀槍棍拳四種武藝為輔,通過各個科目的成績進行綜合考量,最終決定是否能考中武秀才。
而鄉試考驗的是龍象和氣海以及血脈力量,雖然還有刀槍棍拳四門科目,但每一門科目,都和三股力量的強弱息息相關,最終挑選出一批,成功開辟丹田氣海,喚醒龍象,甚至激活血脈神通的人,成為武舉人。
至于會試與殿試,是從一群武舉人之中,挑選出一批更加出色的精英隊伍,這兩個階段的武考科目,已經脫離了刀槍棍拳的比武范疇,更不是通過尋常的貼身肉搏來判斷孰強孰弱。
而是將眾人扔進校場中,和訓練有素的黑甲軍正面交鋒,每個人都要在限定的時間內,擊敗二十名黑甲軍成員,失敗者自動淘汰,成功者自動進入下一輪,直至最后挑選出會元。
道試和鄉試基本上都是十人一組。
會試則是一人一組,比斗較為直接也更為殘酷,既能快速篩選出精英隊伍,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失。
每一屆都有失手打死人的事情發生。
死傷人員大部分是黑甲軍或者禁軍,甚至御林軍,但也有一些好不容易成長起來的武舉人。
校場很大。
就在黑甲軍的軍營內。
除了考生能夠進去外,也就一些達官顯貴能夠進去觀賽,郭威作為朝廷冊封的武道宗師,又有弟子參加會試,他進入軍營后被奉為上賓,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位置。
魔山四人也非一般人,他們都坐在了郭威后面。
各地前三甲考生一共百來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在這時候參加會試,也有人接受朝廷封賞,回到地方任職,等待下一屆再來參加武考,想要在會試和殿試中都取得最佳成績。
但大元幅員遼闊,各地都有不少武舉人,想要通過會試謀得一份好差事,所以前來參加會試的武舉人,加起來大概有一千多人。
乍一看人數很多。
實際上大元三十幾個總督府,每個總督府每一屆都能出現至少六七十個武舉人,常年累計下,整個王朝每一屆會試,都有不下一千個武舉人參加。
他們大多數人對原有的職位不滿意,晉升無望,想要通過會試,換一個好差事。
還有一小部分人,目標明確,從參加武考的當天,就立志一定要走到最后,這些年在地方默默苦修,等待會試武考一鳴驚人。
但無論有何志向,在會試落榜的舉人,一般都不會有繼續再考的決心,大部分都會回到地方履行職責,直至氣血衰退被下一代人更替。
少數人信心不減,通過幾屆武考脫穎而出,最終干出一番大事業。
可以說,能夠出現在會試武考的每個武舉人,他們都是成功者,是無數人可望不可即的存在。
武考關乎大元國運,尤其是會試和殿試,朝廷無比重視,主考官都是當朝大元,甚至有皇子皇孫一旁督辦。
有時出現出色的考生,皇帝還會到現場觀看。
當然殿試考核,從頭到尾,都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進行。
一般會試武考,皇帝突然出現,還是較為罕見的事情,大部分都會派遣皇子皇孫督辦。
校場內黑甲軍蓄勢待發。
可以容納上萬個人馬一起操練的校場,被劃分出了二十個區域,每個區域內都有二十個黑甲軍等候,里面放著落兵臺,十幾種武器任由挑選。
比斗過程中,如果自知不敵,武舉人可以扔掉兵器,高呼一聲認輸即可,至于黑甲軍,除非被武舉人全部擊倒,不會有人認輸。
他們把每一場戰斗,都當成了一場戰爭,在戰爭中認輸,在他們的觀念中,是非常不恥的行為,一旦有人這樣做,只會被孤立,被逐出軍營,甚至被軍法伺候,被上官一刀斬殺。
先前褚林光在北境試煉場,就曾和黑甲軍接觸過,認識一個叫做潘同輝的將領,對方氣海圓滿境的實力,不知道會不會在武考中遇見他。
“會試開考,考生準備”
終于開考時間到了。
在準備區等候的考生,很快就聽到考官報名,一些被念到名字的考生,都進入自己的考核區域,在落兵臺上挑選適合自己的兵器。
“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