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志和渝州地形圖此時就擺放在鳳九霄的面前。
他看的很快。
渝州建城的歷史頗為悠久。
夏商時期為百濮地,華陽國志載:“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楚世家“于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三峽地區是中原主要巖鹽產區,鹽又是歷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時期巫山地區催生了巴國文明。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后,先后在枳、江州、墊江等地建都。周莊王八年,巴國與楚國激戰于荊門,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至周慎靚王五年,秦滅巴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即朝天門一帶。此為史載渝州建城之始。
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至漢代巴郡治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孫述。漢獻帝初平元年,劉璋分置永寧郡,治江州。建安六年復為巴郡。建安十九年劉備、諸葛亮經由江州平定益州。
至晉又改永寧郡為巴都郡。
東晉桓溫討伐李勢,朱齡石平定譙縱,皆由江州入益州。
至南朝宋齊兩朝復為巴郡,郡治皆為江州。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武陵王蕭紀于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改為巴州,北周閔帝元年又改楚州。至魏晉南北朝,巴郡先后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直至隋開皇元年,廢郡,以渝水嘉陵江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
鳳九霄放下渝州志,再看渝州地圖,看著上面山川縱橫,河流密布,“渝水繞城,以渝命名此地倒也貼切。”
曾詠指著地形圖說道“渝州山多路險,易守難攻,果然是個好地方。”
劉滅周道“是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當年大秦朝便是仗著蜀川做為后勤供養基地,一統六國”
人群中的岳楓插口道“打杖其實打的就是錢糧”
許武道“我聽說當年大秦鐵騎之所以能橫掃六國,主要是他們的弓箭利害”
岳楓道“是嗎”
許武道“據說天下箭矢的箭尖都是扁平的三角,薄如刀鋒,唯有秦軍的箭頭是三棱錐形,據說這種箭飛行方向穩定,精準度遠遠高于其他六國”
有人不禁看向鳳九霄這個“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