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林楠拿了個最佳導演銀熊,媒體對電影學院這一波操作表示贊揚。
沒人會說一個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不配成為藝考考官之一,反而都在夸電影學院的創新和開放。
要是沒拿銀熊,林楠即使是商業大導演,做考官可能也會被部分人質疑。
終試評審名單里,林楠排在最后一個,他負責參與打分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有種手里拿刀的感覺。
不同于復試,本科終試只剩下三百來個學生,名額只有三十,十進一。
形體、臺詞都有專門的老師演練,進入終試的學生得跟著做,能走到終試的都不會倒在這一步。
主要是表演,林楠看了那些老師的大綱命題小品、規定情境、即興小品、即興節目,比前幾屆又難了不少。
林楠當初走到這一步,靠的是單口相聲,抄的,成功逗笑了好幾個老師,再加上外形,最終拿到了入場券。
終試日期臨近,有好幾個老師偶遇了林楠,最后聊著聊著就說到了那誰誰誰,都是朋友的兒女親戚之類,正好也要參加終試
林楠能怎么辦,能給他說這事,那別的老師肯定也知會過了。
人情社會,圈子文化。連他一個二十來歲的在校生都不放過。
能走到終試的學生,都是有底子的,這會兒有人脈的肯定占便宜。
林楠一個人又不影響結果,何必去得罪人呢。索性,就點了頭。
藝考的焦點,永遠是表演系,其他專業就沒這么吸引眼球。
二號下午,林楠按要求參加終試會議,領導在上面講了要求和準則。
三號早上,林楠就領到了一份花名冊,每個評審老師都有。
終試,不再像前兩輪一樣卡的那么死,而是給了考生一定空間自由發揮。
考生依舊是五個一組進來,同樣的自我介紹不能少,有演出經歷的考生就會說出自己的履歷,演過什么作品,和哪些人搭過戲,這是占優勢的。
緊張在所難免,一個男生表演武術空翻時撞到了其他考生,這就是事故。
好多考生憑借著身體記憶表演完了才藝,但大腦可能都是半空白狀態。
林楠注意到了張曉斐,普普通通的女生,很認真地在唱歌,狀態算出色的,比很多人放松的多。
他給了個偏上的評分,誰能想到她最后是彎道超車,靠小品出的名。
這一組出去了,幾個老師簡單交流了前半場的情況。張曉斐的分數還行,主要是對比的結果。
“那個男生不錯,就是沒控制好心態。”
“那個女生很好,古典舞”
缺點、優點在這些老師眼里看得清清楚楚。
林楠也不時插兩句,幾個關照的考生,大家很有默契地沒提說。
林楠估計,這幾個關照的考生不一定能拿到名額,關照也只是酌情關照。
這批學生功夫扎實的不少,憑實力碾壓了你,你也沒話說。
不行就去高職班吧,反正伱不是有人脈么以后接戲進組應該不難。
林楠看到了楊蜜,在這一組里她是最有經驗的一個,童星出道,演過幾部戲了,表現的落落大方。
“各位老師好,我是312號考生楊蜜”
不愧是演過戲的,形態和臺詞對他來說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