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時初,早朝開始。
昨晚周武帝批閱奏折到半夜,睡下后又一直做夢,后半夜沒有睡好,早上起來沒有什么精神。
此時,他坐在龍椅上,右手撐著臉,手肘撐在龍椅的扶手上,整個人橫躺在龍椅上,真是坐沒坐姿,躺沒有躺姿。
周武帝時不時張大著嘴巴打哈欠,毫無帝王形象可言。
何相他們幾個重臣,一一出列稟告要事。
周武帝聽得昏昏欲睡。他抬手隨意揮了揮,示意他知道了。
等何相他們說完要事,御史中丞出列開始參奏代王。
御史中丞中氣十足,聲音十分洪亮,驚醒了差點睡著的周武帝。
周武帝的右手撐麻了,換個姿勢和手勢,改左手撐著臉,認真聽御史中丞的參奏。
御史中丞參代王無禮、囂張跋扈、藐視儲君等罪狀。他把之前迎接代王回京時,代王對太子種種無禮表現全部說了出來。
等他說完,又有幾個御史出列,附和他的話。說代王仗著打勝仗,便不把太子殿下放在眼里。
對御史中丞他們的參奏,代王并不放在心里。
擁護代王的大臣一一反駁御史中丞他們的參奏,說當日太子殿下并不是以儲君的身份迎接代王殿下,而是以兄長的身份。面對兄長,不需要那么多禮儀。
支持太子一黨的人覺得他們是胡攪蠻纏,跟他們論起禮儀規矩來了。
太子和鎮國公,代王跟宣平侯都沒有說話,置身事外地看大臣爭論禮儀規矩。
御史中丞忽然拔高聲音,讓周武帝處置代王。他還說如果代王仗著自己為大周立下戰功,就無視朝廷法度和禮儀規矩,那么代王日后一定會做出更加大逆不道的事情。
他又說大周剛成立沒多久,才修好禮樂沒多久。如果因為代王打勝仗,就任由他無視禮儀規矩,那么大周費力修禮樂是為了什么。
宣平侯見御史中丞把事情抬到大周修禮樂上,心想不能再任由御史中丞說下去,不然代王就要變成前朝的云王了。
他剛準備說話,沒想到御史中丞問太常丞。
太常丞是四皇子的表兄,是李家人。當年,李家被先帝請下山,就是為了修大周的禮樂。
大周的禮儀規矩,沒有人比李家人了解,詢問太常丞是對的。
太常丞沒想到御史中丞會詢問他,先是愣了下,旋即出列回答。他并不怕代王,也不怕代王一黨的大臣。他非常客觀地回答御史中丞的問題。
他在回答的時候,并非常詳細說出這些在禮法的第幾條。
代王和他的大臣們聽到太常丞的回答,都不覺皺起眉頭來。
擁護代王的大臣們不敢反駁太常丞的話。因為太常丞說的都是對的。最重要的是禮法是李家修的,大臣們就算想反駁也反駁不了。
對于李家人,不管是太子,還是代王都不敢得罪。
李家在朝中的地位非常高,比孔家還要高。當年,先帝可是三顧茅廬才把李家人請下山。為了能讓李家人再次出山,先帝許了一些特權給李家。
具體是什么特權,大臣們并不知道,因為先帝沒公開,而李家也沒有泄露。關于這個特權,大臣們有各種猜測。其中一個猜測說先帝給了李家一個免死金牌,這個猜測得到了很多大臣的認同。
等太常丞說完,御史中丞再次請周武帝懲罰代王,以儆效尤。
這時,大殿里一片安靜。
御史中丞和幾個御史跪在地上,站在兩旁的大臣都沒有開口說話。
周武帝坐直身子,看向站在下面的代王。
代王看到周武帝投來的眼神,心頭一凜,他忙出列跪了下來,向周武帝請罪“父皇,兒臣知罪,兒臣不該把太子殿下當做大哥對待,是兒臣失禮,請父皇降罪。”
這時,太子也出列,向周武帝行了個禮“父皇,當初兒臣以兄長的身份迎接二弟凱旋,并不是以太子身份。再者,兄弟之間無需要這么多規矩禮儀,您就不要責怪二弟了。”
周武帝抬了抬手,示意太子和代王起身。
太子和代王同說道“謝父皇。”
“朕那日應允太子以兄長的身份迎接代王。既如此,那日只有兄長,沒有太子,也沒有君臣。”周武帝語氣平淡,仿佛在說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沒有君臣,就不用守這些君臣之禮。”
代王聽到周武帝這么說,面上一喜。他就知道父皇會維護他。
太子神色沒有波瀾,但是垂落在腿邊的手卻握成了拳頭。
“皇上”御史中丞見周武帝這么偏袒代王,心生不滿。他剛開口,就被周武帝抬手打斷。